《採桑子》
畫船載酒西湖好,急管繁弦。玉盞催傳。穩泛平波任醉眠。

行雲卻在行舟下,空水澄鮮。俯仰留連。疑是湖中別有天。

這是十首中的第三首。是說乘船遊湖時親身感受到的西湖好。除了碧波如鏡,春草長堤,蜂飛蝶舞,歐陽修眼中的西湖好,還好在了管弦盈耳際,美景伴酒香,和友朋故舊推杯換盞,推心置腹。更妙的是在水平如鏡的湖面泛舟,水天相映,渾然一色,在半醒半醉裡通過俯看仰看,總覺得湖中有天,雲飄舟下,另有一番風景。這水天合一的景色讓詞人寫得夢幻般迷人,真是絕妙文字。

《採桑子》
群芳過後西湖好,狼籍殘紅。飛絮濛濛。垂柳闌幹盡日風。

笙歌散盡遊人去,始覺春空。垂下簾櫳。雙燕歸來細雨中。

這是十首中的第四首。是說暮春時遊湖另有一番滋味的西湖好。請看,春天的繁花似錦已經過去,只剩下殘紅飛絮,落英垂柳。而且遊人已散,笙歌盡歇。真是曲盡人散,飛絮瀰漫,垂簾閉戶,好不淒涼,令人意興索然。但是此時的詞人仍能欣賞細雨中的歸燕,那自是詞人退隱後性情超然世俗的寫照,也隱隱地折射出詞人像燕歸細雨一樣已經找到了自己的歸宿。當然,詞人對往日的留戀也沒有一刀割斷,詞中對春的念懷之情在筆端也有流露,那就是詞中的「笙歌散盡遊人去,始覺春空」,這何嘗不是人之常情,著實讓人感動。

【張先】——《天仙子》
  《水調》數聲持酒聽,午醉醒來愁未醒。
  送春春去幾時回?
  臨晚鏡,傷流景,往事後期空記省。
  沙上並禽池上暝,雲破月來花弄影。
  重重簾幕密遮燈,風不定,人初靜,明日落紅應滿徑。

【賞析】:
  此詞為臨老傷春之作,為張先詞中的名作。全詞將作者慨歎年老位卑,前途渺茫之情與暮春之景有機地交融一起,工於鍛煉字句,體現了張詞的主要藝術特色。
 
  上片起首三句寫作者本想借聽歌飲酒來解愁。但他家裡品著酒聽了幾句曲子之後,不僅沒有遣愁,反而心裡更煩了。於是吃了幾杯悶酒之後便昏昏睡去。一覺醒來,日已過午,醉意雖消,愁卻未曾稍減。馮延巳《鵲踏枝》:「昨夜笙歌容易散,酒醒添得愁無限。」同樣是寫「歡樂極兮哀情多,少壯幾時兮奈老何」的閒愁。只不過馮是酒闌人散,舞休歌罷之後寫第二天的蕭索情懷,而張先則一想到笙歌散盡之後可能愁緒更多,所以根本連宴會也不去參加了。
 
  這就逼出下一句「送春春去幾時回」的慨歎來。應當指出的是,此句中的前後兩個「春」字,有不盡相同的涵義。上一個「春」指季節,指大好春光;而下面的「春去」,不僅指年華的易逝,還蘊涵著對青春時期風流韻事的追憶和惋惜。這就與下文「往事後期空記省」一句緊密聯繫起來。
 
  四、五兩句反用杜牧詩句:「自悲臨曉鏡,誰與惜流年?」,以「晚」易「曉」,主要於寫實。小杜是寫女子晨起梳妝,感歎年華易逝,用「曉」字;而此詞作者則於午醉之後,又倦臥半晌,此時已近黃昏,總躺那兒仍不能消愁解憂,便起來「臨晚鏡」了。這個「晚」既是天晚之晚,當然也隱指晚年之晚,此處僅用一個「晚」字,就把「晚年」的一層意思通過「傷流景」三字給補充出來了。
 
  上片歇拍中的「後期」一本作「悠悠」。從詞意看,「悠悠」空靈而「後期」質實,前者自有其傳神入化之處。但「後期」二字雖嫌樸拙,卻與上文「愁」、「傷」等詞綰合得更緊密些。「後期」有兩層意思。一層是說往事已成過往,故著一「空」字。另一層意思則是指失去了機會或錯過了機緣。甜蜜的往事多年以後會引起人無限悵惘之情,而哀怨的往事則使人一想起來就加重思想負擔。這件「往事」,由於自己錯過機緣,把一個預先定妥的期約給耽誤了。這使自己追悔莫及,而且隨著時光的流逝,往事的印象並未因之淡忘,只能向自己的「記省」中去尋求。但尋求到了,卻並不能得到安慰,反而更增添了煩惱。於是他連把酒聽歌也不能消愁,即使府中有盛大的宴會也不想去參加了。這樣的結尾把一腔自怨自艾、自甘孤寂的心情寫得格外惆悵動人,表面上卻又含而不露。詞之上片所寫,是作者的思想活動,是靜態,頗具平淡之趣。
 
  下片從動態方面寫詞人即景生情,極富空靈之美。
 
  作者未去參加府會,便暮色將臨時到小園中閒步,藉以排遣從午前一直滯留心頭的愁悶。天很快就暗下來了,水禽並眠池邊沙岸上,夜幕逐漸籠罩了大地。這個晚上原應有月的,不料雲滿夜空,並無月色,既然天已昏黑那就回去吧。恰這時,起風了,剎那間雲開月出,而花被風所吹動,也竟自月光臨照下婆娑弄影。這就給作者孤寂的情懷注入了暫時的欣慰。此句成了傳誦千古的名句,王國維其《人間詞話》中評曰:「雲破月來花弄影;著一『弄』字而境界全出矣。」這句權威性的評語主要是論其遣詞造句之功力,其實這句妙處不僅於修詞煉句的功夫,主要還於詞人把經過整天的憂傷苦悶之後,居然一天將盡時品嚐到即將流逝的盎然春意這一曲折複雜的心情,通過生動嫵媚的形象給曲曲傳達出來,讓讀者從而也分享到一點欣悅和無限美感。正如沈際飛《草堂詩余正集》評云:「心與景會,落筆即是,著意即非,故當膾炙。」又楊慎《詞品》云:「景物如畫,畫亦不能至此,絕倒絕倒!」
 
  結尾數句,作者先寫「重重簾幕密遮燈」而後寫「風不定」,並非遷就詞譜的規定,這只是說明作者體驗事物十分細緻,外面有風而簾幕不施,燈自然會被吹滅,所以作者進了屋子就趕快拉上簾幕,嚴密地遮住燈焰。但風更大了,縱使簾幕密遮而燈焰仍搖擺,這個「不定」是包括燈焰「不定」的情景內的。「人初靜」一句,是說由於夜深人靜,愈顯得春夜的風勢迅猛;聯繫到題目的「不赴府會」,作者這裡的「人靜」很可能是指府中的歌舞場面這時也該散了罷;再結合末句,又見出作者惜春、憶往、懷人的一片深情。好景無常,剛才還月下弄影的奼紫嫣紅,經過這場無情的春風,恐怕要片片飛落園中的小路上了。結句內涵頗豐,既有傷春之逝的惆悵,自嗟遲暮的愁緒,又有賞春自得的竊喜。
 
  此詞聞名於世的主要原因還是善於煉字。作者詞中正是通過「花弄影」開拓了美的境界,使全詞為之生輝。

青門引(春思)
乍暖還輕冷,風雨晚來方定。庭軒寂寞近清明,殘花中酒,又是去年病。 
樓頭畫角風吹醒,入夜重門靜。那堪更被明月,隔牆送過鞦韆影。

作者簡介
張先(990—1078)字子野,烏程(今浙江湖州)人。天聖八年(1030)進士。歷任宿州掾、吳江知縣、嘉禾(今浙江嘉興)判官。皇佑二年(1050),晏殊知永興軍(今陝西西安),闢為通判。後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,又知虢州。以嘗知安陸,故人稱張安陸。治平元年(1064)以尚書都官郎中致仕,元豐元年卒,年八十九。張先「能詩及樂府,至老不衰」( 《石林詩話》卷下)。其詞內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詩酒生活和男女之情,對都市社會生活也有所反映。語言工巧。

初以《行香子》詞有「心中事,眼中淚,意中人」之句,人稱為「張三中」。後又自舉平生所得意之三詞:雲破月來花弄影「(《天仙子》):」嬌柔懶起,簾幕卷花影「(《歸朝歡》):」柔柳搖,墜輕絮無影「(《剪牡丹》),世稱」張三影「。《宋史》無傳,《宋史翼》卷二六載其事。著有《張子野詞》。

(張先)菩薩蠻      
哀箏一弄湘江曲。聲聲寫盡湘波綠。
纖指十三絃。細將幽恨傳。  
當筵秋水慢。玉柱斜飛雁。
彈到斷腸時。春山眉黛低。

詞作賞析
  此詞借寫彈箏來表現當筵演奏的歌妓心中的幽恨。
  詞的上片暗寫湘靈鼓瑟的典故,點出「幽恨」;下片並未具體展開寫幽恨,只寫弄箏的情態,而幽恨自見。黃蓼園謂此詞「末句意濃而韻遠,妙在能蘊藉」。起筆一句先寫彈奏。箏稱之為「哀箏」,感情色彩極為明顯。「一弄」,奏一曲。曲為「湘江曲」,內容亦當與舜及二妃一類悲劇故事有關,由此可見酒筵氣氛和彈箏者的心情。「寫盡湘波綠」,湘水以清澈著稱,「綠」為湘水及其周圍原野的色調。但綠在色彩分類上屬冷色,則又暗示樂曲給予人心理上的感受。「 寫」 ,指彈奏,而又不同於一般的「彈」或「奏」;似乎彈箏者的演奏,像文人的用筆,雖然沒有文詞,但卻用箏聲「寫」出了動人的音樂形象。
  上片歇拍兩句,讓人想到彈箏者幽恨甚深,非細彈不足以盡情傳達,而能將幽恨「細傳」,又足見其人有很高的技藝。從「纖指」二句的語氣看,詞人對彈箏者所傾訴的幽恨是抱有同情的,而所傳之幽恨即是雙方所共有的。詞之上片,著重從演奏的內容情調方面寫彈者。
  下片轉寫彈者的情態。「當筵秋水慢」,「秋水」代指清澈的眼波。「慢」,形容凝神,指箏女全神貫注。「玉柱斜飛雁」,箏上一根根弦柱排列,猶如一排飛雁。飛雁在古詩詞中,常與離愁別恨相連,同時湘江以南有著名的回雁峰。因此,這裡雖是說弦柱似斜飛之雁,但可以想見所奏的湘江曲亦當與飛雁有聯繫,寫箏柱之形,其實末離開彈箏者所傳的幽恨。「彈到斷腸時,春山眉黛低。」春山,指像山一樣彎彎隆起的雙眉,是承上文「秋水」而來的,用的是卓文君「眉色如望遠山」(《西京雜記》)的典故。女子凝神細彈,表情一般應是從容沉靜的,但隨著樂曲進入斷腸境界,箏女斂眉垂目,淒涼和悲哀的情緒還是明顯地流露了出來。
  這首詞以迴盪飄忽的筆勢,刻畫一位哀艷動人的彈箏藝妓—— 小蓮哀艷動人的形象。全詞以「哀箏一弄湘江曲「摹然開篇,又以「彈到斷腸時,春山眉黛低」驟然收筆,中間不平鋪直敘而抓住最富有表現力的動作、神態來寫,極具藝術感染力。

菩薩蠻
牡丹含露真珠顆,美人折向簾前過,含笑問檀郎,花強妾貌強。
檀郎故相惱,剛道花枝好,花若勝如奴,花還解語否。

註釋:   
檀郎:晉代潘岳小名檀奴,姿儀美好,舊因以「檀郎」或「檀奴」作為對美男子或所愛慕的男子之稱。
挼:揉搓。「挪」的異體字。   

賞析:   
這首《菩薩蠻》,生動地描繪了折花美女天真嬌癡的神態,謳歌男女間的愛情。寫得流麗自然,面又細膩入微。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歌風味。

張先<木蘭花>
龍頭舴艋吳兒競,筍柱鞦韆游女並。芳洲拾翠暮忘歸,秀野踏青來不定。
行雲去後遙山暝,已放笙歌池院靜。中庭月色正清明,無數楊花過無影。

此詞題為「乙卯吳興寒食」,既是一幅寒食節日的風俗畫,又是一曲耄耋者恬靜的夕陽頌。詞的上片極寫節日的歡樂,下片寫歡樂後的幽靜。上片從一旁觀老翁的眼中寫出熱鬧景象,在熱鬧的景象中仍含有寧靜的心情;下片在幽靜的月色下特意寫了柳絮暗飄,亦可謂靜中有動。
開篇寫的是吳中健兒駕舞龍舟,在水面飛駛競渡的壯觀場面。舴艋是江南水鄉常見的一種形體扁窄的輕便小舟,飾以龍頭,就是鄉民為節日臨時裝置的簡易龍舟,雖無錦纜雕紋,卻富鄉土特色。著一「競」字既寫出了划槳人的矯健和船行的輕疾,又可以想見夾岸助興的喧天鑼鼓和爭相觀看的男女老少。
寒食是古代女子的一個節日,這一天姑娘們特別高興,她們可以放下女紅,走出閨房,雙雙對對,打著鞦韆,盡興遊樂。「筍柱鞦韆游並」句便說游女蕩鞦韆。「筍柱」指竹製的鞦韆架。三、四句用一聯工整的對句描寫姑娘們拾翠、遊人們踏青,樂而忘返的情景。「芳洲」、「秀野」使人想見郊野草木競秀、春光明媚的誘人景色。「拾翠」原指採拾翠鳥的羽毛,語出曹植《洛神賦》「或采明珠,或拾翠羽」,後亦泛指婦女水邊野外游春之事。「踏青」即春天出城到郊外遊覽。古代詩詞中常以踏青和拾翠並提,如吳融《閒居有作》:「踏青堤上煙多綠,拾翠江邊月更明」。這一聯泛寫寒食游春的活動,與前面賽龍舟、打鞦韆相配合,有點有面,主次分明。詞之上片著重寫人事,通過熱鬧的場景,描寫春光的美好和遊人的歡樂。
下片轉為寫景,通過靜謐優美的夜景,反襯白晝遊樂的繁盛。一動一靜,互相映襯,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。由動景換靜景,畫面跳躍很大,但過片卻很自然:「行雲去後遙山暝,已放笙歌池院靜」,前句說雲去山昏,遊人散後,郊外一片空寂,為上片作結。後句說笙歌已歇,喧囂一天的池院,此刻顯得分外清靜,一「靜」字又引出下面的景語。
結拍以寫景工絕著稱。朱彝尊《靜志居詩話》說:「張子野吳興寒食詞『中庭月色正清明,無數楊花過無影』,余嘗歎其工絕,在世所傳『三影』之上。」月色清明,甚至可以看見點點楊花飛舞;而花過無影,又顯得清輝迷濛,明而不亮,庭中一切景物都蒙上一層輕霧,別具一種朦朧之美。不僅如此,兩句還寓情於景,反映出作者遊樂一天之後,心情恬淡而又舒暢。詞人雖年事已高,但生活情趣很高,既愛游春的熱鬧場面,又愛月夜的幽靜景色。他白晝,與鄉民同樂,是一種情趣;夜晚,獨坐中庭,欣賞春宵月色,又是一種情趣。
此詞是一篇韻味雋永的佳作。整首詞從熱烈歡快漸趨恬靜寧謐,成功地表達出一個有閒的耋耄老人所獨有的心理狀態。全詞情景交融,藝術效果頗佳。有人說其末句堪與使作者聞名於世的「三影」合稱「四影」,可謂深得此詞之妙。

宋祁《玉樓春》
東城漸覺春光好,
[「彀」的「弓」換「糸」,去掉「士」下的橫]皺波紋迎客棹。
綠楊煙外曉寒輕,
紅杏枝頭春意鬧。 
浮生長恨歡娛少。
肯受千金輕一笑。
為君持酒勸斜陽,
且向花間留晚照。

【註解】:
1.[「彀」的「弓」換「糸」,去掉士下的橫](hu2)皺:即皺紗,喻水的波紋。
2.浮生:指飄浮無定的短暫人生。
3.肯愛:豈肯吝惜,即不吝惜。

【賞析】:
這首詞是當時譽滿詞壇的名作。詞中讚頌明媚的春光,表達了及時行樂的情趣。上片寫春日絢麗的景色,頗有精到之處,尤其是「紅杏枝頭春意鬧」點染得極為生動。下片抒寫尋樂的情趣。全詞想像新穎頗具特色。全篇隨意著筆,風流閑雅,為歷代傳誦。

宋祁《錦纏道》
燕子呢喃,
景色乍長春晝。
睹園林萬花如繡。
海棠經雨胭脂透。
柳展宮眉,
翠拂行人首。 
向郊原踏春,
恣歌攜手。
醉醺醺尚尋芳酒。
問牧童遙指孤村,
道杏花深處,
那裡人家有。

【註解】:
1.宮眉:古代皇宮中婦女的畫眉。這裡指柳葉如眉。
2.翠:指柳葉之色。
3.踏青:即游春。

【賞析】:
這是一首春日記游詞。上片寫濃麗的春景,下片寫郊原踏青。燕子呢喃,萬花如繡,柳展宮眉,海棠紅透,迷人的春色,使遊人如醉如癡。因而醉醺醺還向杏花深處去尋芳酒。這首詞色彩絢麗,組織工妍,極盡春日遊樂的酣暢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