壹、辭賦類:
一、屈原:漁父

篇旨:悲嘆當時世俗的黑暗,抒發自己是不同流合污的高潔情懷,以漁父與世的灑脫、對比屈原不同流俗的執著

聖人不凝滯於物,而能與世推移(隨著世事變化而改變態度)。世人皆濁,何不屈(屈就)其泥而揚其波?眾人皆醉,何不哺(音;ㄅㄨˇ口中咀嚼食物)其糟(劣食) 而歠(音;ㄔㄨㄛˋ;飲,喝)其釃(音ㄌ|ˊ;劣酒)?何故深思高舉,自令放為?」

滄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(ㄓㄨㄛˊ;洗滌)吾纓(繫帽的帶子); 滄浪之水濁兮,可以濯吾足。(註:比喻清者自清,濁者自濁,由人自已選擇而已)」遂去,不復與言。

二、王粲:登樓賦

篇旨:作者將思鄉、念土之情、憂國、憂民之思,以及懷才不遇之凱,交織卑晚情感委婉深沉,語言精練整飾,風格悲壯滄涼

昔尼父之在陳兮,有歸與之歎音。鍾儀幽而楚奏兮,莊舄顯而越吟。人情同於懷土兮,豈窮達而異心!

冀王道之一平兮,假高衢而騁力。懼匏瓜之徒懸兮,畏井渫之莫食。

三、蘇軾:赤壁賦

篇旨:有感於萬物的盛衰、消漲之理,因作此賦以抒發超然物外、礦放自恃的人生哲理

桂棹兮蘭槳,擊空明兮溯流光。渺渺兮於懷,望美人兮天一方。

其聲嗚嗚然:如怨如慕,如泣如訴;餘音裊裊,不絕如縷;舞幽壑之潛蛟,泣孤舟之嫠婦。

況吾與子,漁樵於江渚之上,侶魚蝦而友糜鹿,駕一葉之扁舟,舉匏樽以相屬;寄蜉蝣與天地,渺滄海之一粟。

貳、山水遊記類:
一、始得西山宴遊記:柳宗元

篇旨:以始得二字表現作者初次尋得心靈寄託的喜悅感

其高下之勢,岈然洼然,若垤若穴;尺寸千里,攢蹙累積,莫得遯隱。

悠悠乎與灝氣俱,而莫得其涯!洋洋乎與造物者遊,而不知其所窮!

蒼然暮色,自遠而至,至無所見,而猶不欲歸。心凝形釋,與萬化冥合。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,遊於是乎始。

二、晚遊六橋待月記:袁宏道

篇旨:認為西湖之美在春、在朝煙、在夕瀾,而以月夜為最

由斷橋至蘇堤(貫穿西湖南北的長堤,蘇東坡所築) 一帶,綠煙紅霧(形容堤岸花柳景色),彌漫二十餘里。歌吹 (音樂聲)為風,粉汗(仕女的脂脂粉)為雨,羅紈(仕女所穿文羅細絹衣服)之盛,多於堤畔之草,艷冶極矣。

其實湖光染翠之工,山嵐設色之妙,皆在朝日始出,夕舂(舂,音ㄔㄨㄥ,夕舂,夕陽)未下,始極其濃媚。月景尤不可言(月色美妙,無法言語形容),花態柳情,山容水意(山的容貌,水的境界),別是一種趣味。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,安可為俗士道哉!(這種樂趣,只有山僧旅人能夠享有,怎麼能對俗人說呢?)

參、亭台、名勝系類
一、范仲淹:岳陽樓記

篇旨:先事即景,又有景真情,以攬物之情,相互慰藉,末則化情為理,表現出先天下憂而憂、後天下樂而樂之鴻大胸襟,與高遠理想

至若春和景明,波瀾不驚﹔上下天光,一碧萬頃﹔沙鷗翔集,錦麟游泳﹔岸芷(音:只)汀蘭,郁郁青青。

若夫霪(音:銀)雨霏霏,連月不開﹔陰風怒號,濁浪排空﹔日星隱曜,山岳潛形。

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;居廟堂之高,則憂其民﹔處江湖之遠,則憂其君;是進亦憂,退亦憂。

二、歐陽修:醉翁亭記

篇旨:作者超越宦途失意之情,顯示樂觀襟懷、透過對滁州優美、秀意山水景色的描繪,展現官名同樂的景象

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間也。山水之樂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。

山餚野蔌(音:素),雜然而前陳者,太守宴也。宴酣之樂,非絲非竹,射者中,弈者勝,觥(音:工)籌交錯,起坐而諠譁者,眾賓懽也。

若夫日出而林霏開,雲歸而巖穴暝,晦明變化者,山間之朝暮也。野芳發而幽香,佳木秀而繁陰,風霜高潔,水落而石出者,山間之四時也。

肆、雜記類
一、夢溪筆談:沈括

篇旨:保存了豐富的科學史料,被稱讚為中國科學的史標

其花披哆?而色燥,此日中時花也;貓眼黑睛如線,此正午貓眼也。
【譯文】
畫中牡丹花叢下有一隻貓,這是正午時的牡丹。憑什麼看出來的呢?它的花朵張開而且顏色乾燥,這是中午時的花;貓眼的黑眼仁如同一條線,這是正午時的貓眼睛。

其法取新纊中獨繭縷,以芥子許蠟,綴於針腰,無風處懸之,則針常指南。

二、項脊軒志:歸有光

篇旨:文旨在於以項脊軒變遷嚴格為線索,貫穿人世來表達對祖母、母親、妻子的深切懷念,以及自己當日讀書的樂趣、家世興衰的感概

借書滿架,偃仰嘯歌,冥然兀坐,萬籟有聲。
譯文:
借來的書籍擺滿書架,我安居室內,長嘯高歌,有時又靜靜地獨自端坐,聽到自然界各種各樣的聲音;庭院、階前卻靜悄悄的。

蜀清守丹穴,利甲天下,其後秦皇帝築女懷清台;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,諸葛孔明起隴中。方二人之昧昧於一隅也,世何足以知之,余區區處敗屋中,方揚眉、瞬目,謂有奇景。人知之者,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?」   

三、韻梅館記:宮自真

篇旨:對於清廷的催殘人才、禁錮思想,喻有譏諷之意,以梅喻人才、以文人畫世者喻統治者,藉物言志

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,明告鬻梅者,斫其正,養其旁條,刪其密,夭其稚枝,鋤其直,遏其生氣,以求重價。

嗚呼!安得使予多暇日,又多閑田,以廣貯江寧、杭州、蘇州之病梅,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?

伍、寓言諷喻類
一、賣柑者言:劉基

篇旨:因悲憤於政治黑暗、人心愚昧,遂棄官歸隱,寫作郁離子,藉寓言以勸世諷俗,內容主在批判元末的執政與社會

今夫佩虎符、坐皋比者,恍恍乎干城之具也,果能授孫、吳之略耶?峨大冠、托長紳者,昂昂乎廟堂之器也,果能建伊、皋之業耶?

觀其坐高堂、騎大馬、醉醇醴而飫肥鮮者,孰不巍巍乎可畏,赫赫乎可象也!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、敗絮其中也哉。

二、良桐:劉基

篇旨:藉由樂師不辯琴之優劣、真偽,譴責當權者不重內涵,只重外表的裝飾,不分是非、善惡,預言元朝亡國在即

工之僑以歸,謀諸漆工,作斷紋焉;又謀諸篆工,作古窾焉;匣而埋諸土,期年出之,抱以適市。貴人過而見之,易之以百金。

三、狙公:劉基

篇旨:據莊子狙公“朝三暮四”故事的寓言加以改編、編撰、發揮,描寫養狙老人只知耍弄手段、毫無法度,群居終於覺悟,諷刺施偽素餐的當權者終將滅亡

楚有養狙以為生者,楚人謂之狙公。旦日,必部分眾狙於庭,使老狙率以之山中,求草木之實,賦什一以自奉。或不給,則加鞭箠焉。群狙皆畏苦之,弗敢違也。

世有以術使民而無道揆者,其如狙公乎?惟其昏而未覺也,一旦有開之,其術窮矣。

四、方孝孺:指喻

篇旨:以指病為喻,說明天下的禍患往往發生在細微之處,若不能妨微杜漸,將形成大禍,並提出妨微杜漸的方法,再於早謀與佈置

當其易也,惜旦夕之力,忽之而不顧;及其既成也,積歲月,疲思慮,而僅克之

惟萌於不必憂之地,而寓於不可見之初,眾人笑而忽之者,此則君子之所深畏也 。

三折肱而成良醫。

陸、論辯類
一、大同與小康:禮記

篇旨:作者透過對政治制度、社會制度、經濟制度等方面的比較,說明大同與小康二種社會的區別

人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。使老有所終,壯有所用,幼有所長,鰥寡孤獨廢疾者,皆有所養

貨惡其棄於地也,不必藏於己;力惡其不出於身也,不必為己。

大人世及以為禮,城郭溝池以為固,禮義以為紀。

二、孫子選:

篇旨:本文論述以謀略征服敵人,不戰而拘人之兵,是善中之善者

故上兵伐謀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。
譯文:
用兵打仗,上策是及早察明敵之政治和作戰動向,從智謀上戰勝敵人,即在計謀上勝敵一籌,用計謀使敵人屈服﹔其次是從外交上壓服敵人,即聯合自己的盟友,拆散敵國的同盟,使敵人處於孤立無援的困境﹔再次便是攻打敵人的軍隊,以武力戰勝敵人﹔而下策是攻奪敵人的城堡。攻奪敵人的城堡是作戰中不得已而為之的最下等策略。

故善用兵者,屈人之兵而非戰也。拔人之城而非攻也,破人之國而非久也,必以全爭於天下,故兵不頓,而利可全,此謀攻之法也。
譯文:
所以,善於指揮作戰的將領,不是採取用武力交戰的辦法使敵人屈服,奪取敵人的城池不是用硬拚的辦法去佔領,吞併或滅亡敵國也不是採取久拖不決的消耗戰。必定是運用謀略迫使敵國完全降服而爭勝天下,軍隊不受困頓挫折,而取得完全勝利,以爭雄於天下,這就是運用謀略降服敵人的法則。

故曰:知己知彼,百戰不殆﹔不知彼而知己,一勝一負﹔不知彼不知己,每戰必殆。
【譯文:
綜上所述,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﹕既瞭解敵方情況又深知己方狀況,每次作戰都不會處於險境﹔不瞭解敵人情況,只熟悉己方情況,打起仗來勝負各半,雖可能打勝,也可能打敗﹔既不瞭解敵方情況,又不熟悉己方情況,每次作戰都會處於險境,一定要吃敗仗。

三、勸學、荀子

篇旨:指出後天的環境與教育對人的重要作用

故不積蹞步,無以致千里;不積小流,無以成江海。騏驥一躍,不能十步;駑馬十駕,功在不捨。

鍥而捨之,朽木不折;鍥而不捨,金石可鏤。

行衢道者不至,事兩君者不容。目不能兩視而明,耳不能兩聽而聰。螣蛇無足而飛,梧鼠五技而窮。

四、過秦論

篇旨:過秦,其意為批評秦朝的過失。

有席卷天下,包舉宇內,囊括四海之意,并吞八荒之心。

然而陳涉, 牖繩樞之子, 隸之人,而遷徙之徒也。

然秦以區區之地,致萬乘之權,招八州而朝同列,百有餘年矣﹔然後以六合為家,肴函為宮,一夫作難而七廟墮,身死人手,為天下笑者,何也?仁義不施,而攻守之勢異也。

五、師說:韓愈

篇旨:旨在說明從師求學之道。篇中所說的師,即指傳道、授業、解惑的老師,今者泛指各行各業術有專精、足以為人師表的人

師者,所以傳道、受業、解惑也。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無惑?惑而不從師,其為惑也,終不解矣。

道之所存,師之所存也。

愛其子,擇師而教之,於其身也,則恥師焉,惑矣!彼童子之師,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,非吾所謂傳其道、解其惑者也。句讀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師焉,或不焉,小學而大遺,吾未見其明也。

位卑則足羞,官盛則近諛。

孔子曰:「三人行,必有我師。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,師不必賢於弟子,聞道有先後,術業有專攻,如是而已。

六、王安石:傷仲永

篇旨:方仲永與王安石年齡相近,本為神童,但因缺乏後天的學習,終究只止於庸凡之人,王安石以此文對重勇的遭遇表示哀傷、惋惜,並藉此深切說明天賦條件,不足仗勢、則後天努力不可缺的道理

自是指物作詩立就,其文理皆有可觀者。邑人奇之,稍稍賓客其父,或以錢幣乞之。父利其然也,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,不使學。
譯文:
金溪平民方仲永,世代以種田為業。仲永長到五歲時,不曾見過書寫工具,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。父親對此感到驚異,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,他當即寫了四句詩,並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。這首詩以贍養父母、團結同宗族的人作為內容,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。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,他能立刻完成,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。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,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,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。他的父親認為那樣有利可圖,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,不讓他學習。

受之天也。其受之天也,賢於材人遠矣。卒之為眾人,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。彼其受之天也,如此其賢也,不受之人,且為眾人;今夫不受之天,固眾人,又不受之人,得為眾人而已耶?
譯文:
仲永的通曉、領悟能力是天賦的。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。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,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。像他那樣天生聰明,如此有才智,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,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;那麼,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,本來就平凡的人,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,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?

七、訓儉示康:司馬光

篇旨:文中由儉入奢易、由奢入儉難,說明處事傳家之道,更是千百年來不衰的真理。闡明儉以立德,奢則至敗的道理

會數而禮勤,物薄而情厚。

君子寡欲,則不役於物,可以直道而行;小人寡欲,則能謹身節用,遠罪豐家。故曰:「儉,德之共也

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,枉道速禍;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,敗家喪身;是以居官必賄,居鄉必盜。故曰:「侈,惡之大也

八、原君:黃宗羲

篇旨:原,探究事物之本源。原君,即探討設立君王原本之意義,文中透露出民本觀念,肯定民貴君輕的民想

攝緘(ㄐ|ㄢ ;捆綁箱篋的繩子) 縢(ㄊㄥˊ;封閉、纏束),固扃鐍(ㄐㄩㄥ ㄐㄩㄝˊ;箱篋、門窗前的上鎖處;指人君想辦法把產業固守住,防止別人來搶奪),一人之智力不能勝天下欲得之者之眾。

古者天下之人愛戴其君,比之如父,擬之如天,誠不為過也。今也天下之人怨惡其君,視之如寇讎,名之為獨夫,固其所也。

明乎為君之職分,則唐、虞之世,人人能讓,許由、務光非絕塵也;不明乎為君之職分,則市井之間,人人可欲,許由、務光所以曠後世而不聞也。

九、廉恥:顧炎武

篇旨:文中強調國民知有無廉恥,關係到國家的興衰、存亡,而恥尤為重要,以為人之所以可以廢禮、敗義,其皆源於無恥

禮、義、廉、恥,國之四維;四維不張,國乃滅亡。

禮、義,治人之大法;廉、恥,立人之大節。

吾觀三代以下,世衰道微,棄禮義,捐廉恥,非一朝一夕之故。然而松柏後凋於歲寒,雞鳴不已於風雨,彼眾昏之日,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

柒、文學批評類

典論論文:曹丕
篇旨:開中國批評的先河。旨在評論當代文人建安七子作品的優劣

夫人善於自見,而文非一體,鮮能備善,是以各以所長,相輕所短。里語曰:家有弊帚,享之千金。斯不見之患也。
譯文:
一般人喜好炫耀自己的長處,可是文章並非只有一種體裁,很少人能將各種體裁都寫得很好,因此各拿自己的長處,輕視別人的短處。俗語說:「自家的破掃帚,卻當作千金寶物。」這就是看不見自己缺點的弊病啊。

於學無所遺,於辭無所假,咸自騁驥騄千里,仰齊足而並馳,。以此相服,亦良難矣!君子審己以度人,故能免於斯累,而作論文。
譯文:
在學問上無所遺漏,在文章上不抄襲他人,都自以為是馳騁千里的良駒,各恃其才而並駕齊驅。想要使他們互相欽服,實在不容易啊!君子先審察自己再去度量別人,所以能夠免除上述的毛病,我本著這個觀念,而寫了這篇論文。

西伯幽而演易,周旦顥而制禮,不以隱約而弗務,不以康樂而加思。夫然,則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,懼乎時之過已。而人多不強力;貧賤則懾於饑寒,富貴則流於逸樂,營遂目前之務,而遺千載之功。日月逝於上,體貌衰於下,忽然與萬物遷化,斯志士之大痛也!融等已逝,唯幹著論,成一家言。
譯文:
文王被囚時推演易卦,不因困厄不得志而不努力著述;周公顯達後制作周禮,也不因生活安樂而轉移創作的念頭。如此看來,所以古人輕視徑尺的璧玉而珍惜分寸的光陰,就是害怕時間白白地過了。可是現代人大多不努力,貧賤就畏懼飢寒,富貴就縱情享樂,於是只圖眼前的事務,卻遺忘了流傳千秋的功業。歲月消逝,體貌衰老,很快地隨著萬物一同死去,這是有志之士最大的悲痛啊!孔融等人已經去世,只有徐幹著有中論一書,自成一家之言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