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十二、外儲說左上:韓非
文公反國,至河,令籩豆捐之,席蓐捐之,手足胼胝,面目黧黑者後之,咎犯聞之而夜哭,公曰:「寡人出亡二十年,乃今得反國,咎犯聞之不喜而哭,意不欲寡人反國邪?」犯對曰:「籩豆所以食也,席蓐所以臥也,而君捐之;手足胼胝、面目黧黑,勞有功者也,而君後之。今臣有與在後,中不勝其哀,故哭。且臣為君行詐偽以反國者眾矣,臣尚自惡也,而況於君?」再拜而辭,文公止之曰:「諺曰:築社者,攐撅而置之,端冕而祀之。今子與我取之,而不與我治之;與我置之,而不與我祀之;焉可?」解左驂而盟於河。
1.手足胼胝、面目黧黑,勞有功者也,而“君後之”:意謂然而君主卻使他們排在最後
2.“攐撅而置之”,端冕而祀之:意謂接起衣裳,辛勞的設置設壇。端冕而祀之乃指穿戴禮服、禮帽來祭祀
3.籩豆捐之,席蓐捐之,手足胼胝,面目黧黑者後之,乃表示:意在整斥陣容,於自己助威
4.今子“與我”取之,而不與我治之:意謂為我
5.本文主旨:言人不應忘患難與共之故交

七十四、說林下:韓非
三蝨相與訟,一蝨過之,曰:「訟者奚說?」三蝨曰:「爭肥饒之地。」一蝨曰:「若亦不患臘之至而茅之燥耳,若又奚患?」於是乃相與聚嘬其母而食之。彘臞,人乃弗殺。
1.本文呈現:居安思危之理念
2.訟者奚說:意謂為什麼而爭辯
3.若亦不患“臘”之至而茅之燥耳:乃指祭祀名,歲末大祭。若,乃指你們
4.“若”又奚患:意指你們
5.彘“臞”:音同取。彘臞乃指豬瘦小

七十五、西湖雜記:袁宏道
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,綠煙紅霧,瀰漫二十餘里。歌吹為風,粉汗為雨,羅紈之盛,多於堤畔之草,艷冶極矣。然杭人遊湖,止午未申三時;其實湖光染翠之工,山嵐設色之妙,皆在朝日始出,夕舂未下,始極其濃媚。月景尤不可言,花態柳情,山容水意,別是一種趣味。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,安可為俗士道哉!
1.本文作者認為西湖最美應是:月景
2.午未申三時:意謂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五點
十二地支: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
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
一至三點為丑時
三至五點為寅時
以此類推
3.歌吹為風,粉汗為雨,羅紈之盛,多於堤畔之草,艷冶極矣:乃指遊客之多
4.花態柳情,山容水意:屬修辭法之轉化
5.夕舂:乃指夕陽

七十六、楚辭:卜居
世溷濁而不清:蟬翼為重,千鈞為輕;黃鐘毀棄,瓦釜雷鳴;讒人高張,賢士無名。吁嗟默默兮,誰知吾之廉貞!」

詹尹乃釋策而謝曰:

夫尺有所短,寸有所長;物有所不足,智有所不明;數有所不逮,神有所不通。用君之心,行君之意。龜策誠不能知此事。」
1.尺有所短:意謂尺雖比寸長,有時不夠用而覺得短
2.蟬翼為重,千鈞為輕;黃鐘毀棄,瓦釜雷鳴:意謂本末倒置,看輕千金、看重蟬翼,丟棄好的,毀棄黃鐘,任由瓦釜鳴叫。黃鐘指好樂器
3.“數”有所不逮:係指兵術
4.黃鐘、瓦釜:乃指樂器

七十六、荀子:宥坐
  孔子觀於東流之水。子貢問於孔子曰:「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,是何?」孔子曰:「夫水大,遍與諸生而無為也,似德;
其流也埤下,裾拘必循其理,似義;其洸洸乎不淈盡,似道;若有決行之,其應佚若聲響,其赴百仞之谷不懼,似勇;主量必平,似法;
盈不求概,似正;淖約微達,似察;以出以入,以就鮮絜,似善化;其萬折也必東,似志。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。」

大意:
孔子觀賞東流之水。子貢向孔子發問說:「君子看見大水一定要觀賞,是為什麼?」孔子說:「流水浩大,普遍地施與各種生物而彷彿無為,好像德;它流動起來向著低下的地方,彎彎曲曲一定遵循流動的規律,好像義;它浩浩蕩蕩無窮盡,好像道;如果掘開堵塞使它通行,它回聲應和原來的聲響,奔赴百丈深谷也不怕,好像勇;注入量器時一定很平,好像法;它注滿量量器後不需要刮平,好像正;它溫軟地可以到達所有細微的地方,好像(明)察;各種東西在水裡出來進去,便鮮美潔淨,好像善於教化;它經歷萬千曲折也一定向東流去,好像志。所以君子看見大水一定要觀賞它。」
1.遍與“諸生”而無為也:乃指芸芸眾生
2.“裾拘”必循其理:係指水流屈折貌
3.盈不求概:意謂水滿了,不需要用蓋去刮平。概此指一種持平的工具
4.其洸洸乎“不淈盡”:乃指不潔淨

七十七、左傳:秦晉殽之戰
鄭穆公使視客館,則束載厲兵秣馬矣。使皇武子辭焉,曰:「吾子淹久於敝邑,唯是脯資餼牽竭矣。為吾子之將行也,鄭之有原圃,猶秦之有具囿也;吾子取其糜鹿,以閒敝邑,若何?
1.脯資餼牽竭矣:餼,此乃指生肉,資則指糧穀
2.吾子“淹”久於敝邑:係指久留
3.厲兵“秣”馬矣:為動詞,即餵好之意。句譯為磨好兵器,餵好馬,準備作戰
4.以閒敝邑:意謂令敝國得閒瑕

七十八、韓詩外傳:韓嬰
魯國之法,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,有能贖之者,取其金於府。子貢贖魯人於諸侯,來而讓不取其金。孔子曰:「賜失之矣。自今以往,魯人不贖人矣。取其金則無損於行,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。」子路拯溺者,其人拜之以牛,子路受之。孔子曰:「魯人必拯溺者矣。」

譯文:
魯國的法律規定,魯國人在其他諸侯國家做奴隸,如果有人能幫助他們贖身,可以回來從(魯國官府)的國庫領取酬金。孔子的學生子貢從別的諸侯國贖回了一個魯國人,但是回來後卻力辭推讓,不肯領取政府的酬謝金。孔子對他說:「端木賜(就是子貢)你這樣做是不對的。從今以後,魯國人不再會贖人了。領取國庫的酬謝金並不會損害他的品行,但是不領取酬金就不再會贖人了。」
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子路救了一個落水的人,那個人用一頭牛來答謝他,子路接受了。孔子說:「魯人以後都會勇於搭救落水者了。」

從表面上看,兩人都做了好事,但是子貢卻不求回報,似乎更加接近我們傳統教育中的無私奉獻精神;相比而下,子路就遜色了很多,一頭牛在農耕社會的春秋時期可算是價值不菲的一筆饋贈,接受如此貴重的回報離我們所頌揚的雷鋒精神自然相去甚遠。然而,孔子對他們的行為的評價則是恰恰相反,他認為子貢的行為是「不對」的,據說還因此要將子貢逐出師門;他對於子路的行為則非常認可,並且給予了鼓勵。

七十九、晏子春秋第一卷內篇諫上
景公之時,雨雪三日而不霽。公被狐白之裘,坐堂側陛。晏子入見,立有間,公曰:「怪哉!雨雪日而天不寒。」

  晏子對曰:「天不寒乎?」公笑。晏子曰:「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,溫而知人之寒,逸而知人之勞。今君不知也。」
1.本文主旨:人君養尊處優之餘,應知道民生疾苦
2.景公說:「雨雪日而天不寒。」顯示景公的:不知民間疾苦
3.雨雪三日而不霽:意謂降雪三日天不放晴。霽在此指雪停
4.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,溫而知人之寒,逸而知人之勞:與人飢己飢、人溺己溺同

八十、韓詩外傳卷第六:韓嬰
子路治蒲三年,孔子過之,入其境而善之,曰:"善哉!由恭敬以信矣。"入其邑,曰:"善哉!由忠信以寬矣。"至其庭,曰:"善哉!由明察以斷矣。"子貢執轡而問曰:"夫子未見由,而三稱善,可得聞乎?"孔子曰:"我入其境,田疇甚易,草萊甚辟,此恭敬以信,故其民盡力。入其邑,墉屋甚尊,樹木甚茂,此忠信以寬,故其民不偷。入其庭,甚閑,故其民不擾也。"詩曰:"夙興夜寐,灑掃庭內。"
1.由本文可知:子路常於政事
2.至其“庭”:公堂
草萊甚辟:同闢,開闢
墉屋甚“尊”:高大
故其民不“偷”:交帛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邱德 的頭像
    邱德

    邱德老師 國文教學團隊

    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