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十一、過零丁洋:文天祥
辛苦遭逢起一經,干戈落落四周星。
山河破碎風拋絮,身世飄搖雨打萍。
惶恐灘頭說惶恐,零丁洋裏歎零丁。
人生自古誰無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
1.本詩為:七言排律
2.本詩主旨:作者愛國傷事,以此相許的狀志
3.干戈落指高舉義旗、為國捐軀者:了了無幾
4.“辛苦”遭逢起一經係指作者自憐:生活艱苦
五十二、哲學家皇帝:陳之藩
「哲學家帝王」,不僅要受苦,還要有一種訓練,使他具有雄偉的抱負與遠大的眼光,可惜這一點,美國教育是忽略了。忽略的程度令人可哀。
愛因斯坦說:「專家還不是訓練有素的狗?」這話並不是偶然而發的,多少專家都是人事不知的狗,這種現象是會窒死一個文化的。
民主,並不是「一群會投票的驢」;民主確實需要全國國民都有「哲學家帝王」的訓練。在哲學家帝王的訓練中,勤苦自立,堅忍拔那一部分,美國的教育與社會所賦與青年的,足夠了。而在人文的訓練上卻差得很多。
1.美國的教育忽略了:人文的訓練
2.專家還不是訓練有素的狗:意謂只精一藝,而未具人文素養與狗無異
3.這種現象是會“窒死”一個文化的:可替換為阻礙
4.民主,並不是「一群會投票的驢:意謂民主投票必須具備人文素養,並非選舉而已
5.本文主旨:勤苦自立
五十三、生態禪:吳錦發
每一個人都和別人握過手,甚至也和動物握過手,但有幾個人曾經誠心誠意和樹握過手呢?樹的「手」在那兒?別問我如此蠢的問題!這好比問一個人,「你的樹葉長在那裡?」問題的癥結在於「誠意」,而不是「形式」。你知道和人、甚至狗「握手」是一種「友善」的表示,但為什麼你會認為和樹「握手」是瘋狂、可笑的行為呢? 是因為被握手的人和狗會有「表情」反應,所以你才會感到被接受的喜悅嗎?那麼神像對你的膜拜從不以「表情」回應,你幹嘛還拜祂?是的,這正如奧修大師說的:「那是因為『頭腦』阻礙了你。」 試著不用「頭腦」,而純用「感覺」去感受這個世界吧;像對待老朋友一般,向沿路碰到的每一棵樹打招呼,走上前去用最富感情的手掌撫摸他們,感受他們,甚至用臉頰去貼觸他們。恆春厚殼樹的「手」真粗糙,好像長滿了「痱子」;破布烏則像老奶奶的手,皺皺地,充滿了深陷的紋路;山柚的手軟如少女,柔柔細細地;而竹子呢?「像嬰兒!」 要放棄「頭腦」和大自然相處是很困難的,我發現年紀愈大的人愈不容易做到,孩子反倒容易進入那純然的世界。基督徒說:「除非你像個小孩,否則永遠不可能進入神的國度。」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?孩子容易拋棄「頭腦」,只用「心」去感知、享受世界:而「知識」愈是淵博的人,離神所創造的純真世界卻愈遠。「知識」淵博的人,常自以為比別人更「聰明」、更「有頭腦」,其實他只是用達爾文,用某個知名的動物學家、植物學家,甚至愛因斯坦的「頭腦」在瞭解世界,而不是用自己的「心」去享受世界。
五十三、說苑/卷07
宓子賤為單父宰,辭於夫子,夫子曰:「毋迎而距也,毋望而許也;許之則失守,距之則閉塞。譬如高山深淵,仰之不可極,度之不可測也。」子賤曰:「善,敢不承命乎!」宓子賤為單父宰,過於陽晝曰:「子亦有以送僕乎?」陽晝曰:「吾少也賤,不知治民之術,有釣道二焉,請以送子。」子賤曰:「釣道奈何?」陽晝曰:「夫扱綸錯餌,迎而吸之者也,陽橋也,其為魚薄而不美;若存若亡,若食若不食者,魴也,其為魚也博而厚味。」宓子賤曰:「善。」於是未至單父,冠蓋迎之者交接於道,子賤曰:「車驅之,車驅之。」夫陽晝之所謂陽橋者至矣,於是至單父請其耆老尊賢者而與之共治單父。
1.本文主旨:說明用人治明之道
2.過於陽晝:係指宓子賤拜訪陽晝。本文的“過”乃指拜訪
3.毋迎而“距”也:通拒
4.“冠蓋”迎之者交接於道:借代為顯貴者
五十四、韓詩外傳卷六
子路治蒲三年,孔子過之。入境而善之,曰:「由恭敬以信矣。」入邑,曰:「善哉!
由忠信以寬矣。」至庭,曰:「善哉!由明察以斷矣。」子貢執轡而問曰:「夫子未見由,
而三稱善,可得聞乎?」孔子曰:「入其境,田疇草萊甚辟,此恭敬以信,故民盡力。入其
邑,墉屋甚尊,樹木甚茂,此忠信以寬,其民不偷。其庭甚閒,此明察以斷,故民不擾
也。」詩曰:「夙興夜寐,灑掃庭內。」
由此可知,子路常於政事
五十五、辨志:張爾岐
人之生也,未始有異(差異)也,而卒至於大異者,習(學習)為之也。人之有習,初不知其何以異也,而遂至於日異者,志(志向)為之也。志異而習以異,習異而人以異。志也者,學術之樞機(比喻事物的關鍵),適善適惡之轅楫(馬車與舟船;交通工具)也。樞機正,則莫不正矣;樞機不正,亦莫之或正矣。適燕者北其轅(車前用來套駕牲畜的兩根直木;用來駕馭馬車),雖未至燕,必不誤入越矣;適越者南其楫,雖未至越,必不誤入燕矣,嗚呼!人之於志,可不慎與!
1.志與習的關係:習為志所決定,志向決定學習的方向
2.人之生也,未始有異也,而卒至於大異者,習為之也:意謂性相近、習相遠
3.志也者,學術之樞機,適善適惡之轅楫也:意謂志向是為學做人成敗的關鍵
4.樞機正,則莫不正矣;樞機不正,亦莫之或正矣:意謂學畢正志的重要
5.適燕者北其轅,雖未至燕,必不誤入越矣:意謂刻虎不成尚類物。雖不能百分之百的達到目標,也不會相差太遠
五十六、越州趙公救災記:曾鞏
是時旱疫被吳越,民饑饉疾癘,死者殆半,災未有鉅於此也。天子東向憂勞,州縣推布上恩,人人盡其力。公所拊循,民尤以為得其依歸。所以經營綏輯先後終始之際,委曲纖悉,無不備者。其施雖在越,其仁足以示天下;其事雖行於一時,其法足以傳後。蓋災沴之行,治世不能使之無,而能為之備。民病而後圖之,與夫先事而為計者,則有間矣;不習而有為,與夫素得之者,則有間矣。予故采於越,得公所推行,樂為之識其詳,豈獨以慰越人之思,將使吏之有志於民者,不幸而遇歲之災,推公之所已試,其科條可不待頃而具,則公之澤豈小且近乎!
譯文:
這時旱災瘟疫遍及吳越一帶,百姓遭受饑荒瘟病,死去的將近一半,災情沒有比這更大的了。趙公撫慰百姓,百姓尤其認為有了依靠和歸宿。用來籌劃安頓民眾的事,哪個先哪個後以及如何開始如何結束,在這方方面面之間,曲折周到細緻詳盡,沒有不考慮到家的。他的施政雖然只在越州,他的仁愛卻足夠昭示天下;他的措施雖然只是在短時間內實行,他的方法卻足夠傳給後人。大約災害發生,太平時代也不能讓它避免,卻能夠預先作防備。我特意到越地採訪,收集到趙公推行的一套辦法,很樂意把它詳細地記載下來。將使後來有心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災年的時候,能推行趙公已經試行過的辦法,那救災的章程條例可以不須頃刻就制定好,那麼趙公的恩澤怎麼能說是很小並且只影響眼前嗎?
五十七、孟子/梁惠王上
故王之不王,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;王之不王,是折枝之類也。」
譯文:
所以,大王沒有做到用仁德統一天下,不屬於挾著泰山跳越北海一類;大王沒有做到用仁德統一天下,這是屬於為長者彎腰行禮一類。」
「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。天下可運於掌。《詩》雲,『刑於寡妻,至於兄弟,以御於家邦。』?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。
譯文:
(孟子又說:)「敬愛自己的長輩,進而也敬愛別人的長輩;愛撫自己的孩子,進而也愛撫別人的孩子。(這樣)天下就可以在掌心中隨意轉動(要統一它就很容易了)。《詩經》上說:『先給妻子做榜樣,再給兄弟好影響,憑這治家和安邦。』是說要把這樣的用心推廣到各個方面罷了。
1.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:係指不可能的事
2.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:第一個“幼”為動詞,
3.天下可“運於掌”:指輕而易舉
4.刑於寡妻:做敵妻的模範,刑,通“型”,意謂模範,寡妻,係指諸侯的正妻
5.王之不王:係由於不能推恩
五十九、宜黃縣縣學記:曾鞏
蓋凡人之起居、飲食、動作之小事,至於修身為國家天下之大體,皆自學出,而無斯須去於教也。其動於視聽四支者,必使其洽於內;其謹於初者,必使其要於終。馴之以自然,而待之以積久。噫!何其至也。故其俗之成,則刑罰措;其材之成,則三公百官得其士;其為法之永,則中材可以守;其入人之深,則雖更衰世而不亂。為教之極至此,鼓舞天下,而人不知其從之,豈用力也哉!
1.而無“斯須”去於教也:意謂須於,不久、一會兒
2.馴之以自然:意謂逐漸使其成為習慣
3.則刑罰措:廢除刑法不用,措,通錯,係指捨棄
4.則雖“更”衰世而不亂:意謂經歷
5.鼓舞天下,“而人不知其從之”:意謂不知不覺受到良好的影響
六十、霍光傳:漢書
客有過主人者,見其灶直突,傍有積薪,客謂主人,更為曲突,遠徙其薪,不者且有火患。主人嘿然不應。俄而家果失火,鄰里共救之,幸而得息。於是殺牛置酒,謝其鄰人,灼爛者在於上行,餘各以功次坐,而不錄言曲突者。人謂主人曰:『鄉使聽客之言,不費牛酒,終亡火患。今論功而請賓,曲突徙薪亡恩澤,燋頭爛額為上客耶?』主人乃寤而請之。
1.見其灶“直突”:意謂焉突直立
2.主人“嘿然”不應:意謂無語貌。嘿,同默
3.不者“且”有火患:將
4.終“亡”火患與曲突徙薪“亡”恩澤:二字音、意皆同,通無
5.曲突,遠徙其薪:後人常用來比喻防患未然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