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五傷仲永 王安石
課文深究:傷仲永寫作特點
點題巧妙 |
1.本文構撰很精巧,命題為「傷仲永」,通篇卻並無一「傷」字。 2.但時時處處都流露出內心真誠的( 傷悼 )與( 惋惜 )之情,使題、文能始終互為照應。在表面的平靜敘記中,凝聚著滿腹的傷鬱,這種題文暗合法,正可看出作者的運筆及用心。 3.例句: (1)惋惜仲永「十二三矣。令作詩,不能稱前時之聞」 (2)慨嘆仲永「泯然眾人矣」。 (3)惋惜仲永「受於人者不至」,其「卒之為眾人」。 |
欲抑先揚 先敘後議 |
1.第一段以揚筆寫方仲永之天才,預示方仲永未來的發展。第二段以抑筆寫方仲永的泯沒,此係暗筆;直至讀到第三段的議論,才使潛藏的理念透出,猶如畫龍點睛,使前面敘述的事實完全產生意義。 2.本文的前兩段簡要敘述了方仲永從「神童」演變至平庸之人的故事;後一段在前文敘事的基礎上發表議論,指出了作文的主旨,也就是全文的中心。文章寓理於事,因事即理,先揚後抑,敘事和議論相結合,言簡而意深。 |
對比鮮明 層次分明 |
王安石以鮮明的三組對比:「神童」的「受之於天」與「受之於人」;仲永前後變化的「一聞一見」;「天才」早期的「通悟」與後期的「平庸」,寓言式地指出:「不受之天」的眾人,既無「神童」的聰穎「通悟」,若「又不受之人」,不願努力學習,加強後天的教育,其後果更不堪設想,「得為眾人而已邪?」或許連普通人都跟不上了,真是語重心長。而對比之層次,更使文意清晰深刻。 |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