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二 勸 學 荀 子

  • 課文深究
  • (一)內容分析

  荀子主張人性本惡,必須用禮義加以矯正,因此特別強調後天的學習。他在性惡篇說:「今人之性惡,必將待師法然後正,得禮義然後治。」〈勸學〉篇正是他教育思想的主要理論。

一~四段

闡明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及環境對於學習的影響。文章首句開門見山,揭示全篇中心論點-學不可以已。接著連用青勝於藍、冰寒於水、輮木為輪、木受繩則直、金就礪則利、登高而招、順風而呼、假輿馬舟檝之利等譬喻,強調後天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。三、四段亦運用大量譬喻,說明環境影響人的學習,所以要「居必擇鄉,遊必就士」。而且為避免言招禍、行招辱,自我的學習當謹慎。

五、六段

著重說明學習態度,當以累積、有恆、專一為要件。作者以「積」與「不積」對比設喻,闡論累積知識的重要。並以騏驥、駑馬;朽木、金石;螾、蟹;螣蛇、梧鼠等四組的鮮明對比,論說為學必須有恆而專一,方能有昭昭赫赫的學習功效。

末段

提出具體的學習途徑。在方法上以誦讀經書開始,而以讀禮書結束。學習的目標則初為士人,最終成為聖人。最後揭示「學至乎沒而後止」,正呼應全文重心「學不可以已」。

  • (二)寫作特色

  〈勸學〉為一篇論說文,邏輯十分嚴密,論點鮮明,主題集中,說理透闢。荀子文章長於說理,但不空發議論,善用譬喻和對比,使文章增加形象性。

通篇設喻

本篇的最大特色是通篇設喻。藉大量譬喻以闡述道理,證明論點,不僅將抽象義理化為具象表達,更使文章精警動人。所用的譬喻形式靈活多樣,有不少借喻,更有荀子擅長的博喻,即連續設喻,分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同一事理。如以「質的張弓矢至」、「林木茂斧斤至」、「樹蔭鳥息」、「醯酸蚋聚」等連續四喻,說明言行招致禍辱之理。且文中更運用正反譬喻,強化映襯的修辭效果,如闡釋積學有恆的功效,連用蹞步千里、小流江海、騏驥駑馬、朽木金石等四組譬喻進行對比;論述用心專一的重要,又連用蚯蚓、螃蟹和螣蛇、梧鼠二組譬喻,從正反兩方面顯示。這些靈活多樣的譬喻,配合整齊而又變化的句式,使得文章生動豐碩,錯落有致。

善用對偶和排比

善用對偶和排比是本文的另一特色,這兩種表現手法交叉使用,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雄辯的色彩,使文章多姿多彩。正反譬喻,兩兩相對,就形成對偶;同類譬喻,以賓襯主,就形成排比。如「不登高山,不知天之高也;不臨深谿,不知地之厚也;不聞先王之遺言,不知學問之大也。」在這組排比句中,前四句兩個譬喻是賓,後二句是主,借賓襯主,烘雲托月,使主句更為突出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