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四 項脊軒志 歸有光
年齡別稱
稱 呼 |
年 齡 |
說 明 |
期歲、周晬、抓周 |
1歲 |
小孩滿一周歲。 |
初覆額 |
3、4歲 |
|
垂髫 |
5、6歲 |
|
始齔之年 |
7、8歲 |
換恆牙時。 |
總角之年 |
指兒童 |
小孩綁兩綹髮束(總)於額角上(角)。 |
幼學之年 |
10歲 |
小孩開始讀書之時。 |
舞勺之年 |
13歲 |
古人在13歲,會學的一種舞(拿著一個很像杓子的東西)。 |
荳蔻年華 |
女13、14歲 |
用荳蔻的嬌嫩象徵女性,指女子尚在妙齡。 |
束髮之年 (志學之年) |
男約15歲 |
古時男子不剪頭髮,15歲頭髮已經可以束綁起來了。孔子:十五而志於學。 |
及笄(ㄐㄧ)之年 |
女15歲 |
古代女子到了15歲把披垂的頭髮梳上去,插上簪子。及笄:女子適婚年齡。笄,髮簪。 |
破瓜之年 |
女16歲 |
瓜的篆體字很像兩個八,二乘八等於十六 |
二八年華 |
女16歲 |
「華」是韶華的意思,韶華就是年紀。 |
弱冠之年 (加冠之年) |
男20歲 |
弱冠就是帶上帽子,把頭髮蓋住,行弱冠禮表示此人已經成年了。 |
而立之年 (壯室之年) |
30歲 |
孔子:「三十而立。」 |
不惑之年(強仕之年、春秋鼎盛) |
40歲 |
孔子:「四十而不惑。」《禮記》:「四十曰強,則仕。」古人以「春秋」表示年齡,稱壯盛之年為「春秋鼎盛」。 |
知天命(半百、大衍、知非、艾老) |
50歲 |
孔子:「五十而知天命。」《易經》:「大衍之數五十。」《淮南子》:「蘧(ㄑㄩˊ)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之非。」《禮記》:「五十曰艾。」 |
耳順之年 (杖鄉之年、耆年) |
60歲 |
子曰:「六十而耳順。」一甲子為六十年。《禮記》:「六十曰耆。」 |
從心之年(古稀、杖國、致仕、懸車) |
70歲 |
子曰:「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。」杜甫:「人生七十古來稀。」《後漢書》:「年始七十者,授之以玉杖,杖端刻以鳩鳥為飾。」 |
耄(ㄇㄠˋ)耋(ㄉㄧㄝˊ)、杖朝之年 |
80、90歲 |
耄耋之年是比喻人的面部已全是毛髮,年紀大了。耄耋,指毛髮。 |
期頤之年 (大齊之年) |
100歲 |
《禮記》:「百年曰期頤。」楊朱:「百年,壽之大齊。」齊,期限。 |
- 課文深究
(一)本文由題目看來明明是一篇寫閣樓的記,但內容卻著重在記人記事,試分析如此寫法之特點。
從題目上看,它是一篇臺閣記,但它一反臺閣記以記敘臺閣的建造修葺過程、興衰的歷史、抒發作者感慨為主的傳統寫法,而重在( 記人記事 ),把強烈的感情融匯在記敘之中,因此,它實際上是一篇( 人事雜記 )文。作者通過對項脊軒歷史的回顧,記述了自己早年在項脊軒讀書的經歷,並回憶了當年在項脊軒活動過的一些親人,表達了自己情真意切的懷念。
(二)作者在首段如何表達他的精神意趣和境界?
原 文 |
象 徵 |
雜植蘭、桂、竹、木於庭 |
有著文化傳統的比喻象徵,藉著這些形象,已見作者的志趣高逸 |
借書滿架,偃仰嘯歌 |
寫出作者( 安貧樂道 ) |
1.庭階寂寂,小鳥時來啄食,人至不去 2.明月半牆,桂影斑駁,風移影動,珊珊可愛 |
這些軒外景致的描寫,已見作者精神與天地自然往來,與萬物感通的逍遙境界 |
(三)作者如何描寫大家庭沒落的衰敗景象?
由敘述庭院中開始以臨時性的籬分隔,後又改成長久性的牆,卒至東犬西吠,客踰庖而宴,雞棲於廳,這些情景,使他驚感傷痛。
(四)本文抒發母子、祖孫、夫妻之情,有何特點?
母子 之情 |
充滿女性溫柔的慈愛 |
祖母 之情 |
不僅是威嚴慈祥的,而且是對孫兒充滿憐惜與鼓勵,關懷和期望 |
夫妻 之愛 |
超脫了夫唱婦隨、舉案齊眉的俗套,而是相知相惜、理解認同、琴瑟和諧之情 |
五美吟 黛玉
西施
一代傾城逐浪花,吳宮空自憶兒家。效顰莫笑東村女,頭白溪邊尚浣紗。
語譯:一代絕色的美女如浪花般消失,她在吳宮裡白白地想念兒時的家鄉了。不要去笑東鄰那個效顰的醜女,她能平平安安地在溪邊浣紗直到白髮。
虞姬
腸斷烏騅夜嘯風,虞兮幽恨對重瞳。黥彭甘受他年醢,飲劍何如楚帳中?
語譯:夜聞烏騅馬的嘶鳴,叫人肝腸寸斷。虞姬在幽恨中直視著眼中有兩個瞳子的項羽大將軍。項羽部將黥布和彭越居然甘心投降劉邦,日後被剁為肉醬,哪裡比得上虞姬那樣自刎於楚帳中而流芳百代?
明妃
絕豔驚人出漢宮,紅顏命薄古今同。君王縱使輕顏色,予奪權何畀畫工?
語譯:驚人的美貌卓立於漢代後宮,可惜自古紅顏都薄命。即使君王看輕美貌,又何必把決定權交給畫工呢?
綠珠
瓦礫明珠一例拋,何曾石尉重嬌嬈?都緣頑福前生造,更有同歸慰寂寥。
語譯:把明珠(喻綠珠)當作瓦礫一樣地拋棄;石崇什麼時候曾經重視過這名美女?緣分福分都是前世所修,石崇前生注定厚福,因為尚有綠珠與他同歸地府,可以慰其寂寞。
紅拂
長揖雄談態自殊,美人巨眼識窮途。屍居餘氣楊公幕,豈得羈縻女丈夫?
語譯:紅拂見李靖與楊素會見時長揖不拜,儀表灑脫,高談雄辯,紅拂美人慧眼識李靖這窮困的英雄。尸居餘氣的楊素,豈能拘束紅拂這位女丈夫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