桃花源記 陶淵明   

一、寫作背景

陶淵明處東晉末年,時國家偏安南方,政治紊亂,繼之桓玄變亂,劉裕兵起。東晉國內共經歷十一次戰亂,都是因爭權奪利而發生,目睹政治紊亂、兵連禍結、民生凋敝,陶淵明無法依其理想改變現實,唯有以「歸隱」做為反抗。這種反抗,與他所憧憬的「世外樂園」生活結合在一起,〈桃花源記〉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。故清吳楚材、吳調侯《古文觀止》卷七:「桃源人要自與塵俗相去萬里,不必問其為仙為隱。靖節當晉衰亂時,超然有高舉之思,故作記以寓志,亦歸去來辭之意也。」

二、作者介紹

字號

又名潛,字元亮。東晉潯陽柴桑人

自稱

陶淵明生平未嘗有過喜怒神色,只是好飲,曾與子書以言其志,并為訓戒曰:「五六月北窗下臥,遇涼風暫至,自謂是( 羲皇上人 )。」

生平

1.陶淵明一生大致分為三期:二十九歲以前為家居讀書期;二十九至四十一歲為時官時隱時期;四十一至六十三歲為隱居不仕時期。

2.出身世家,重視廉潔:曾祖陶侃,官至大司馬,祖父陶茂,父陶逸,官至太守,外祖孟嘉,任征西大將軍。祖先與親戚,都胸懷廣闊、品格高尚,雖居高位,但能清貧自守。

3.少懷壯志,傾向想做一番事業,亦傾向清高自守,終不為五斗米折腰。

擬古詩云:「少時壯且厲(剛烈),撫劍獨行遊」

雜詩云:「猛志逸四海,騫翮思遠翥(振起羽翼,幻想一舉千里)」

飲酒之十六:「少年罕人事 游好在六經(少年時很少交遊,專心鑽研六經)」

晉書‧隱逸傳:「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,拳拳事鄉里小人」

4.從晉安帝義熙二年(西元406年)起隱居不仕。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(427年)病故。歸田的這20多年,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。陶淵明逝後,其生前好友顏延年為其作誄文〈陶徵士誄〉。陶淵明有五子陶儼,陶俟,陶份,陶佚,陶佟。

思想

受( 儒、釋、道 )之影響,其能善守儒家律己嚴正負責之規範,而又不受虛偽禮法、破碎經義之拘束;在生活中能具老、莊清靜逍遙之自由精神,而不與當代頹廢荒唐之名士同流;思想行為中有佛家之慈悲空觀,而絕不迷信

文學

成就

1.田園詩:在現存的一百二十多首陶詩中,描寫農村景色和鄉居生活的作品,占有很大的分量。這類作品內容真實,感情深厚,形象明朗,善用白描手法,表現樸素的自然美。最為人們所傳誦:〈歸園田居〉、〈桃花源詩〉、〈飲酒詩〉這些篇章是有名的代表作。

2.詠懷、詠史詩:陶淵明的詠懷、詠史詩有:〈雜詩〉、〈詠貧士〉、〈詠荊軻〉、〈讀山海經〉等。詠懷詩的作品表現孤獨、悲憤的心境。

讀陶淵明的田園詩,我們會覺得他內心很平靜、很達觀,再讀他的詠懷詩或詠史詩,才知道達觀與平靜,只是一種表面的或暫時的現象,悲愴才是他的真實內心。陶詩中還常常帶著一種理趣,這種理趣往往與景物、情感結合在一起,且絕無說教氣。

文學

成就

1.其文思想感情真實,文筆樸素簡潔,風格清新雋永。五柳先生傳是陶淵明自身形象的鮮明寫照,桃花源記則是他心目中理想社會的描繪。

2.辭賦現存三篇,〈歸去來辭并序〉描寫辭官歸田之喜悅及對田園生活之熱愛,表現高潔之志趣。宋‧歐陽脩曾云:「晉無文章,唯陶淵明 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。」

1.除詩歌外,《靖節先生集》所收的辭賦、散文有不少優秀作品,如〈歸去來辭〉、〈閒情賦〉、〈桃花源詩〉并記、〈五柳先生傳〉等,同他的詩篇一樣,表達他的思想感情、生活態度和高尚品質。

2.著名的〈歸去來辭〉,作於歸隱之初,文中對田園生活無限嚮往,凸顯他不願同流合汙的志趣。文中充滿詩意,全無半點斧鑿痕,具有很深的感染力,曾被宋代作家( 歐陽脩 )推為晉代最好的文學作品。

後世

評價

1.陶淵明的詩文在南朝並不受重視。劉勰文心雕龍隻字未提到他,鍾嶸‧詩品也只將他列在( 中品 )。

2.直至( 昭明太子蕭統 )編定了陶淵明集八卷,並親自寫序,作傳。

3.( 唐代 ),陶淵明才廣泛受到重視,如李白、杜甫等大詩人,都曾推崇他的人品、氣節和詩文。王維、孟浩然等人都模倣他的詩風,開創了唐代自然詩派。( 北宋 )以後,陶淵明的地位愈高,他卓越的人品和超凡的詩品,薰染了許多文人的精神和靈魂,影響極為深遠。

4.鍾嶸‧詩品:「文體省淨,殆無長語;篤意真古,辭興婉愜」並推許他為「( 古今隱逸 )詩人之宗」

5.昭明太子蕭統對陶淵明推崇備至:「其文章不群,詞采精拔,跌宕昭彰,獨超眾類。抑揚爽朗,莫之與京」

6.白居易:「常愛陶彭澤,文思何高玄」

7.蘇軾:「淵明詩初視若散緩,熟視之有奇趣」(冷齋夜話引)

蘇軾:「 質而實綺,癯而實腴 」,作109篇和陶詩,可見陶淵明對蘇東坡影響之深

8.沈德潛:「陶詩胸次浩然,王右丞(王維)有其清腴,孟山人(浩然)有其閒遠,儲太祝(儲光義)有其樸實,韋左司(應物)有其沖和,柳儀曹(柳宗元)有其峻潔;皆學焉而得性之所近。」(說詩晬語)

9.王國維認為「採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」是「無我之境」的代表

10.黃庭堅讚美陶淵明有「不煩繩削而自合」的藝術境界,已達爐火純青的境地。

11.後世譽陶淵明為( 田園詩人 )之祖:田園詩反映田園生活為主要內容,陶淵明是其創始者,歸園田居、桃花源詩、飲酒為代表作。

課文深究

虛實

相襯

疑幻

疑真

時間:晉太元

地點:武陵

人物:南陽劉子驥

風俗:現實生活經驗

1.若有若無,亦真亦假,虛中有實,實中有虛,以撲朔迷離的境界增強作品的藝術魅力,桃花源出自作者虛構,但卻以記實的方式寫成。

2.文章一開始點明時間、地點、人物,好像實有其事;但是「太元中」,這個「中」字用得很巧妙,不明確地說出是哪一年,使得故事具有傳說的性質。

3.漁人在歸途中雖然「處處誌之」,但是等到再訪時,終究「遂迷不復得路」,這便是暗示著桃花源並不存在。然而作者並沒有就此收筆,而是用劉子驥計劃探訪「未果」作結。這樣寫來,虛中有實,實中有虛,增強作品的藝術魅力。

桃花源

寓意

深遠

1.〈桃花源記〉殊非記實之文,陶淵明只是從現實背景中有所取材,並加入個人的理想,方成此千古名篇。〈桃花源記〉中的精神意境,應當是以老子的「小國寡民」為骨架,並以陶淵明一再神遊的上古之世為血肉的。

2.陶淵明藉著桃花源來寄託他的理想,希望建造一個沒有禍亂、沒有壓迫,人民相處和諧、生活豐足的社會。

3.映襯:寫風景之美是為了襯托人情之美,寫桃花源生活的美好,是反襯外界社會的醜惡。

4.陶淵明〈勸農詩〉云:「悠悠上古,厥初民生。傲然自足,抱朴含真。」或許「傲然自足,抱朴含真」才是桃花源記的精神意境最適切的註腳。

借古

諷今

作者藉人民不滿秦始皇暴政這一歷史事實,來抒發對當時政治的不滿,並由此產生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

結構

嚴謹

敘述

分明

全文以漁人進入桃花源為線索,按照時間的順序逐漸鋪展。

1.順敘法:從第一段的「晉太元中」,到第二段的「停數日」,以及第三段的「後遂無問津者」,文章條理井然。

2.倒敘法:作者透過桃花源裡的人物,自言來桃花源的時間:「先世避秦時亂,率妻子、邑人來此絕境,不復出焉,遂與外人間隔。」

3.插敘法:如「乃不知有漢,無論魏、晉!」寫出桃花源裡的人,不受政治干涉的自由與逍遙。

空間

設計

巧妙

空間設計巧妙:寫由洞內至洞外的過程是:「狹口→僅通人小徑→土地平曠,屋舍儼然→各戶人家」,即從狹隘幽徑的通道,而到「豁然開朗」的寬闊景象,使人心胸一快的空間處理效果,給人無限的遐思,嚮往那自在祥和的天地

語言

質樸

自然

,以

白描

見長

善用白描手法:

蘇軾說他的作品「質而實綺,癯而實腴」,就是說他善於用樸素、清淡的外表來表現豐富的內容。例句-第一段寫桃花源外面的景色:「忽逢桃花林,夾岸數百步,中無雜樹,芳草鮮美,落英繽紛。」描繪出一幅迷人具詩意的暮春桃林圖

語言簡練:

從桃花源的土地、屋舍,一直寫到男女老幼的衣著以及他們的精神狀態,層層深入,次序井然,無一贅字

語言通俗流暢,明白如話,語句後世多所沿用:

「芳草鮮美」、「落英繽紛」、「豁然開朗」、「土地平曠」、「屋舍儼然」、「怡然自樂」、「乃不知有漢,無論魏、晉」、「不足為外人道也」等等

桃花

源記

主題

自唐朝以來,對陶淵明桃花源記的主題有三種說法:即( 神仙說 )、( 寓意說 )、( 記實說 )。而神仙之說源於唐人崇奉道教,直視桃花源為仙源,而此說之無稽,固不值一辯。陶淵明〈連雨獨飲詩〉云:「運生會歸盡,終古謂之然。世間有松喬,於今定何間?」陶淵明認為自古以來,生必有死,因此不信世間有赤松子、王子喬一類不死的神仙,其詩文中言之鑿鑿,豈待辯說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