邱德每週一語
人生是在一個又一個的挑戰中超越前行。

目前分類:必考進階國學常識 精解 (38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一、子夜四歌:李白
子夜冬歌:
明朝驛使發,一夜絮征袍 。
素手抽鍼冷,那堪把剪刀 。
裁縫寄遠道,幾日到臨洮。
>語譯:
明天一早驛駛就要出發了,我一整夜趕製征袍;
雙手連抽針都會冷了,更何況是拿剪刀。
我將征衣裁縫好要寄送到遠方,然而何時才會到臨洮呢?

子夜春歌:
秦地羅敷女,採桑綠水邊。
素手青條上,紅妝白日鮮。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、臨江仙:薛寶釵:
白玉堂前風解舞 東風捲得均勻
蜂圍蝶陣亂紛紛
幾曾隨逝水 豈必委芳塵

萬縷千絲終不改 任他隨聚隨分
韶華休笑本無根
好風頻借力 送我上青雲
歌詠:輕飄的柳絮

二、唐多令·柳絮:林黛玉:
粉墮百花洲 香殘燕子樓 一團團逐隊成毬
飄泊亦如人命薄 空繾綣 說風流

草木也知愁 韶華竟白頭 嘆今生誰捨誰收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、孔明借箭:
卻說孔明回船謂魯肅曰:「每船上箭約五六千矣。不費江東半分之力,已得十萬餘箭。明日即將來射曹軍,卻不甚便?」肅曰:「先生真神人也!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霧?」孔明曰:「為將而不通天文,不識地理,不知奇門,不曉陰陽,不看陣圖,不明兵勢,是庸才也。亮於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霧,因此敢任三日之限。公瑾教我十日完辦,工匠料物,都不應手,將這一件風流罪過,明是要殺我;我命繫於天,公瑾焉能害我哉?」魯肅拜服。
  船到岸時,周瑜已差五百軍在江邊等候搬箭。孔明教於船上取之,可得十萬餘枝。都搬入中軍帳交納。魯肅入見周瑜,備說孔明取箭之事。瑜大驚,慨然歎曰:「孔明神機妙算,吾不如也!

1.巾扇任逍遙,試看抱膝長吟,高臥尚留名士隱;
井廬空眷念,可惜鞠躬盡瘁,歸耕未慰老臣心。
註:
高臥:高枕而臥,安臥。十分閒適的樣子。
名士隱:名士隱居的地方。
井廬:即諸葛井和諸葛廬,此泛指諸葛亮躬耕隱居之地的遺跡。
眷念:留念,懷念。
釋義:
諸葛亮頭戴綸巾,手持羽扇,任情逍遙自適。請看他抱膝常吟,當年安臥的地方,名士遺跡猶存。為了恢復劉氏江山,老臣鞠躬盡瘁。懷念著井廬,卻不能歸依。那顆想望重新回來耕種的心,最終沒有得到安慰。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、鄭屠右手拿刀,左手便來要揪魯達;被這魯提轄就勢按住左手,趕將入去,望小腹上只一腳,騰地倒在當街上。
  魯達再入一步,踏住胸脯,提著醋缽兒大小拳頭,看著這鄭屠道:「酒家始投老種經略相公,做到關西五路廉訪使,也不枉了叫做」鄭關西!」
  你是個賣肉的躁刀屠戶,狗一般的人,也叫做「鄭關西!」
  你如何強騙了金翠蓮?」
  撲的只一拳,正打在鼻子上,打得鮮血迸流,鼻子歪在半邊,卻便似開了個油鋪︰鹹的,酸的,辣的,一發都滾出來。
  鄭屠掙不起來,那把尖刀也丟在一邊,口裡只叫:「打得好!」
  魯達罵道:「直娘賊!憊敢應口!」
  提起拳頭來就眼眶際眉梢只一拳,打得眼稜縫裂,烏珠迸出,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的︰紅的,黑的,紫的,都綻將出來。
  兩邊看的人懼怕魯提轄,誰敢向前來勸?鄭屠當不過,討饒。
  魯達喝道:「咄!你是個破落戶!若只和俺硬到底,酒家便饒你了!你如今對俺討饒,酒家偏不饒你!」
  又只一拳,太陽上正著,卻似做了一全堂水陸的道場︰磐兒,鈸兒,鐃兒,一齊響。
  魯達看時,只見鄭屠挺在地上,口裡只有出的氣,沒了入的氣,個動撣不得。魯提轄假意道:「你這廝詐死,,酒家再打!」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、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傳 失統緒
易解:
等到楊堅建立了隋朝,才結束南北朝,統一天下(中國),即為隋文帝。文帝深知民間疾苦,一生勤儉愛民,只可惜識人不明,因改立次子楊廣為太子,種下禍因;楊廣即隋煬帝,荒淫無道,剛愎自用又好大喜功,連年征討的結果,天下大亂民不聊生,引起各方聲討,只傳了一代,才三十八年隋朝就滅亡了。

二、口而誦 心而惟 朝於斯 夕於斯
易解:
讀書的方法不但要用口去讀去背,還要用心去思考,不但白天用功,晚上也要不斷地精進,才能熟記不忘。(讀書五到:眼到、口到、耳到、心到、手到。)(博學之、審問之、慎思之、明辨之、篤行之。)

三、周轍東 王綱墜 逞干戈 尚游說
易解:
周武王在鎬京建立國都,史稱西周,到周平王遷都洛陽之後改稱東周,東遷之後王室的威望低落,王室的綱紀和政治制度逐漸瓦解,諸侯各自為王,為了擴張勢力彼此爭執干戈相向,天下變得紛亂不堪。一些謀士與投機份子趁機崛起,周遊列國擔任說客謀取功名,在各國之間進行遊說,有的主張連橫,有的提倡合縱,從此兵連禍結,天下蒼生不得安寧。

四、彼蒲編 削竹簡 彼無書 且知勉
易解:
西漢時的溫舒,家貧無力買書,於是利用牧羊時編織蒲草,將借來的書抄在蒲蓆上,還有一位公孫弘,削竹子做成竹簡,把借來的書,抄在上面。他們雖然無錢買書,卻能刻苦自勵,終於成為大學問家,為國家成就一番事業。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、蓮乃花中君子,海棠花內神仙。國色天香,乃牡丹之富貴;冰肌玉骨,乃梅萼之清奇。蘭為王者之香,菊同隱逸之士。竹稱君子,松號大夫。
 *秦王封五大夫松事。
◎萱草可忘憂,屈軼能指佞。
 *萱草:又名忘憂草。屈軼:黃帝時有一種屈軼草,奸佞的人來,草就指向他。
◎篔簹,竹之別號;木樨,桂之別號。
 *篔簹:音雲當,生長在水邊的竹子。

二、◎王母蟠桃,三千年開花,三千年結子,故人藉以祝壽誕;上古大椿,八千歲為春,八千歲為秋,故人托以比嚴君。

三、瓜田李下,事避嫌疑;秋菊春桃,時來尚早。
  *古詩有「桃花二有放,菊花就月開。一般根在土,各自等時來」。
南枝先,北枝後,庾嶺之梅;朔而生,望而落,堯階蓂莢。
  *大庾嶺的梅花,南邊花已經落下,北邊的花才開。堯階蓂莢:傳說堯帝的階下生著一種蓂莢,初一開花,十五花落,很有規律。

四、飲杯棬而抱痛,母之口澤如存;讀父書以增傷,父之手澤未泯。子羔悲親而泣血,子夏哭子而喪明。王裒哀父之死,門人因廢《蓼我》詩;王修哭母之亡,鄰裏遂停桑柘杜。樹欲靜而風不息,子欲養而親不在,?魚增感;與其椎牛而祭墓,不如雞豚之逮存,曾子興思。故為人子者,當思木本水源,須重慎終追遠。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Dec 19 Wed 2012 21:55
  • 墨子

一、尚賢:
子墨子言曰:「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,主社稷,治國家,欲脩保而勿失,故不察尚賢為政之本也。何以知尚賢之為政本也?曰自貴且智者,為政乎愚且賤者,則治;自愚且賤者,為政乎貴且智者,則亂。是以知尚賢之為政本也。故古者聖王甚尊尚賢而任使能,不黨父兄,不偏貴富,不嬖顏色,賢者舉而上之,富而貴之,以為官長;不肖者抑而廢之,貧而賤之以為徒役,是以民皆勸其賞,畏其罰,相率而為賢。者以賢者眾,而不肖者寡,此謂進賢。然後聖人聽其言,跡其行,察其所能,而慎予官,此謂事能。故可使治國者,使治國,可使長官者,使長官,可使治邑者,使治邑。凡所使治國家,官府,邑裡,此皆國之賢者也。
語譯:
墨子說:現在王公大人統治人民,主持社稷,治理國家,希望永久保持而不失,卻怎麼看不到崇尚賢能是為政的根本呢!從何知道崇尚賢能是為政的根本呢?答道:由高貴而聰明的人去治理愚蠢而低賤的人,那麼,國家便能治理好;由愚蠢而低賤的人去治理高貴而聰明的人,那麼,國家就會混亂。因此知道崇尚賢能是為政的根本。所以古時的聖王很尊崇賢人而任用能人,不偏黨父兄,不偏護富貴,不愛寵美色。凡是賢人便選拔上來使其處於高位,給他富貴,讓他做官長;凡是不肖之人便免去職位,使之貧賤,讓他做奴僕。於是人民相互勸賞而畏罰,爭相做賢人,所以賢人多而不肖的人少,這便叫進賢。之後聖人聽賢人的言語,考察他的行為,察看他的能力而謹慎地給他官職,這便叫事能。因此,可以讓他治國的,就讓他治國;可以讓他居官的,就讓他居官;可以讓他治縣的,就讓他治縣。凡是派去治理國家、官府、邑裡的,都是國家的賢人。

二、兼愛:
然則崇此害亦何用生哉?以不相愛生邪?子墨子言:「以不相愛生。今諸侯獨知愛其國,不愛人之國,是以不憚舉其國以攻人之國。今家主獨知愛其家,而不愛人之家,是以不憚舉其家以篡人之家。今人獨知愛其身,不愛人之身,是以不憚舉其身以賊人之身。是故諸侯不相愛則必野戰。家主不相愛則必相篡,人與人不相愛則必相賊,君臣不相愛則不惠忠,父子不相愛則不慈孝,兄弟不相愛則不和調。天下之人皆不相愛,強必執弱,富必侮貧,貴必敖賤,詐必欺愚。凡天下禍篡怨恨,其所以起者,以不相愛生也,是以仁者非之。」
語譯:
既然如此,那麼考察這些公害又是因何產生的呢?是因不相愛產生的嗎?墨子說:「是因不相愛產生的。」現在的諸侯只知道愛自己的國家,不愛別人的國家,所以毫無忌憚地發動他自己國家的力量,去攻伐別人的國家。現在的家族宗主只知道愛自己的家族,而不愛別人的家族,因而毫無忌憚地發動他自己家族的力量,去掠奪別人的家族。現在的人只知道愛自己,而不愛別人,因而毫無忌憚地運用全身的力量去殘害別人。所以諸侯不相愛,就必然發生野戰;家族宗主不相愛,就必然相互掠奪;人與人不相愛,就必然相互殘害;君與臣不相愛,就必然不相互施惠、效忠;父與子不相愛,就必然不相互慈愛、孝敬;兄與弟不相愛,就必然不相互融洽、協調。天下的人都不相愛,強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,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貧困的,尊貴的就必然傲視卑賤的,狡猾的就必然欺騙愚笨的。舉凡天下禍患、掠奪、埋怨、憤恨產生的原因,都是因不相愛而產生的。所以仁者認為它不對。

三、非攻:
今有一人,入人園圃,竊其桃李,眾聞則非之,上為政者得則罰之。此何也?以虧人自利也。至攘人犬豕雞豚者,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。是何故也?以虧人愈多,其不仁茲甚,罪益厚。至入人欄廄,取人馬牛者,其不仁義又甚攘人犬豕雞豚。此何故也?以其虧人愈多。苟虧人愈多,其不仁茲甚,罪益厚。至殺不辜人也,扡其衣裘,取戈劍者,其不義又甚入人欄廄取人馬牛。此何故也?以其虧人愈多。苟虧人愈多,其不仁茲甚矣,罪益厚。當此,天下之君子1皆知而非之,謂之不義。今至大為攻國,則弗知非,從而譽之,謂之義。此可2謂知義與不義之別乎?
語譯: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Dec 19 Wed 2012 21:51
  • 荀子

一、積土成山,風雨興焉。積水成淵,蛟龍生焉。積善成德,而神明自得,聖心備 焉。故不積跬步,無以至千里;不積小流,無以成江海。騏驥一躍,不能十步;駑 馬十駕,功在不舍。鍥而舍之,朽木不折;鍥而不捨,金石可鏤。蚓無爪牙之利, 筋骨之強,上食埃土,下飲黃泉,用心一也。蟹六跪而二螯,非蛇□(“擅”換蟲 旁)之穴無可寄託者,用心躁也。是故無冥冥之志者,無昭昭之明。無〔?昏〕〔 ?昏〕之事者,無赫赫之功。行衢道者不至,事兩君者不容。目不能兩視而明,耳 不能兩聽而聰。□(“騰”中“馬”換“蟲”)蛇無足而飛,梧鼠五枝而窮。詩曰 :“屍鳩在桑,其子七兮。淑人君子,其儀一兮。其儀一兮,心如結兮。”故君子 結于一也。

本文篇旨:說明有恆、專一對學習的重要

二、水火有氣而無生,草木有生而無知,禽獸有知而無義,人有氣、有生、有知,亦且有義,故最為天下貴也。力不若牛,走不若馬,而牛馬為用,何也?曰:人能群,彼不能群也。人何以能群?曰:分。分何以能行?曰:義。故義以分則和,和則一,一則多力,多力則彊,彊則勝物;故宮室可得而居也。故序四時,裁萬物,兼利天下,無它故焉,得之分義也。

故人生不能無群,群而無分則爭,爭則亂,亂則離,離則弱,弱則不能勝物;故宮室不可得而居也,不可少頃舍(捨)禮義之謂也。

本文篇旨:在於說明人的特色,人之所以與其他動物不同之處在於有義、能群、能分,故為天下貴

三、人之性惡,其善者偽也。--今人之性,生而有好利焉,順是,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;生而有疾惡焉,順是,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;生而有耳目之欲,有好聲色焉,順是,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。然則從人之性,順人之情,必出於爭奪,合於犯分亂理,而歸於暴。故必將有師法之化,禮義之道,然後出於辭讓,合於文理,而歸於治。用此觀之,人之性惡明矣,其善者偽也。
故枸木必將待檃栝、烝矯然後直;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後利;今人之性惡,必將待師法然後正,得禮義然後治,今人無師法,則偏險而不正;無禮義,則悖亂而不治,古者聖王以人性惡,以為偏險而不正,悖亂而不治,是以為之起禮義,製法度,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,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,始皆出於治,合於道者也。今人之化師法,積文學,道禮義者為君子;縱性情,安恣孳,而違禮義者為小人。用此觀之,人之性惡明矣,其善者偽也。

本文篇旨:說明人性本惡,但可以教化,情、理、義至法度,即用來化惡性

四、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,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,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。天有常道矣,地有常數矣,君子有常體矣。君子道其常,而小人計其功。《詩》曰:「禮義之不愆,何恤人之言兮!」此之謂也。
楚王后車千乘,非知也;君子啜菽飲水,非愚也;是節然也。若夫志意脩,德行厚,知慮明,生於今而志乎古,則是其在我者也。故君子敬其在己者,而不慕其在天者;小人錯其在己者,而慕其在天者。君子敬其在己者,而不慕其在天者,是以日進也;小人錯其在己者,而慕其在天者,是以日退也。故君子之所以日進,與小人之所以日退,一也。君子小人之所以相縣者,在此耳。

本文篇旨:說明天遵循自然的規律運行,無未人的好惡而改其常行。君子能盡慎己身所該做的,不去祈慕於天,所以能夠日進,而小人把自己該做的錯置一邊,只祈慕於天,所以日退,因此,君子與小人之所以相懸者,在此耳。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Dec 17 Mon 2012 16:50
  • 老子

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已。
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善已。
故有無相生,難易相成,長短相形,高下相傾,音聲相和,前後相隨;
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,行不言之教,萬物作焉而不辭;
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;
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」
白話譯文:
天下人都執著什麼是「美」,這樣就不美了。天下人都執著什麼是「善」,這樣就不善了。
「有」和「無」兩者相伴而生;難」和「易」兩者相伴構成;「長」和「短」兩者相待而現;「高」和「下」兩者相待依倚;「音」和「聲」兩者互為和合,「前」和「後」兩者互為隨從,貫通天、地、人的聖人了然於心,能用「無為」來處事,用「無言」來行教,萬物就這樣不離開生命之源的道而生長著。
「道」生育了它,但不佔有它;「道」長養了它,但不依恃它;成了功,卻不居功;就因不居功,所以永遠不離。

「小國寡民,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,
使民重死而不遠徙,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、小時了了,大未必佳:
孔文舉(1)年十歲,隨父到洛,時李元禮(2)有盛名,為司隸校尉,詣門者皆俊才清稱(3),及中表(4)親戚乃通(5)。文舉至門,謂吏曰:「我

是李府君親。」既通,前坐。元禮問曰:「君與僕有何親?」對曰:「昔先君仲尼(6),與君先人伯陽(7),有師資之尊(8),是僕與君奕世

(9)為通好也。」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。太中大夫陳韙(音:委)後至,人以其語語之。韙曰:「小時了了(10),大未必佳!」文舉曰:「想君

小時,必當了了!」韙大踧踖(音:促及)(11)。
1.孔文舉:漢孔融,東漢曲阜人,孔子二十世孫。有俊才,為建安七子之一,漢獻帝時為北海相,世稱孔北海;立學校,表儒術,後拜大中

大夫,為曹操所殺。
2.李元禮:漢李膺字元禮,穎川人。
3.清稱:有清高之稱譽。
4.中表:父親的姊妹之子為外兄弟,母親的兄弟姊妹之子為內兄弟,合稱為「中表」。
5.通:通報,傳達。
6.仲尼:孔子,名丘,字仲尼。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Dec 17 Mon 2012 16:46
  • 說苑

一、晏子朝,乘敝車,駕駑馬,景公見之曰:「嘻!夫子之祿寡耶!何乘不任之甚也!」晏子對曰:「賴君之賜,得以壽三族及國交遊皆得生焉,臣得暖衣飽食,敝車駑馬,以奉其身,於臣足矣。」晏子出,公使梁丘據遺之輅車乘馬,三返不受,公不悅,趣召晏子,晏子至,公曰:「夫子不受,寡人亦不乘。」晏子對曰:「君使臣臨百官之吏,節其衣服飲食之養,以先齊國之人,然猶恐其侈靡而不顧其行也;今輅車乘馬,君乘之上,臣亦乘之下,民之無義,侈其衣食而不顧其行者,臣無以禁之。」遂讓不受也。

本文主旨:說明晏子治國之道為節儉力行

二、子路曰:負重道遠者,不擇地而休;家貧親老者,不擇祿而仕。昔者由事二親之時,常食藜藿之實而為親負米百里之外,親沒之後,南遊於楚,從車百乘,積粟萬鍾,累茵而坐,列鼎而食,願食藜藿負米之時不可復得也;枯魚銜索,幾何不蠹,二親之壽,忽如過隙,草木欲長,霜露不使,賢者欲養,二親不待,故曰:家貧親老不擇祿而仕也。

本文主旨:說明樹欲靜、而風不止;子欲養,而親不在

三、曾子芸瓜而誤斬其根,曾皙怒,援大杖擊之,曾子仆地;有頃蘇,蹶然而起,進曰:“曩者參得罪於大人,大人用力教參,得無疾乎!”退屏鼓琴而歌,欲令曾皙聽其歌聲,令知其平也。孔子聞之,告門人曰:“參來勿內也!”曾子自以無罪,使人謝孔子,孔子曰:“汝聞瞽叟有子名曰舜,舜之事父也,索而使之,未嘗不在側,求而殺之,未嘗可得;小箠則待,大箠則走,以逃暴怒也。今子委身以待暴怒,立體而不去,殺身以陷父,不義不孝,孰是大乎?汝非天子之民邪?殺天子之民罪奚如?”以曾子之材,又居孔子之門,有罪不自知處義,難乎!

四、晉平公問於師曠曰:“吾年七十欲學,恐已暮矣。”師曠曰:“何不炳燭乎?”平公曰:“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?”師曠曰:“盲臣安敢戲其君乎?臣聞之,少而好學,如日出之陽;壯而好學,如日中之光;老而好學,如炳燭之明。炳燭之明,孰與昧行乎?”平公曰:“善哉!”

本文主旨:活到老,學到老

五、孔子謂子路曰:“汝何好?”子路曰:“好長劍。”孔子曰:“非此之問也,請以汝之所能,加之以學,豈可及哉!”子路曰:“學亦有益乎?”孔子曰:“夫人君無諫臣則失政;士無教交,則失德;狂馬不釋其策,操弓不返於檠;木受繩則直,人受諫則聖;受學重問,孰不順成;毀仁惡士,且近於刑。君子不可以不學。”子路曰:“南山有竹,弗揉自直,斬而射之,通於犀革,又何學為乎?”孔子曰:“括而羽之,鏃而砥礪之,其入不益深乎?”子路拜曰:“敬受教哉!”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、鷸蚌相爭:
趙且伐燕,蘇代為燕王謂惠王曰:「今者臣來,過易水,蚌方出曝,而鷸啄其肉,蚌合而鉗其喙。鷸曰:『今日不雨,明日不雨,即有死蚌

。』蚌亦謂鷸曰:『今日不出,明日不出,即有死鷸。』兩者不肯捨,漁者得而並禽之。今趙且伐燕,燕、趙久相支,以弊大眾,臣恐強秦

之為漁漁父也。故願王之熟計之也。」惠王曰:「善。」乃止。

本文主旨:蘇代用鷸蚌相爭的寓言故事說服趙惠文王停止進攻燕國,以免秦國從中得利

二、為人迎新婦,婦上車,問:「驂馬,誰馬也?」御曰:「借之。」新婦謂僕曰:「拊驂,無笞服。」車至門,扶,教送母:「滅灶,將

失火。」入室見臼,曰徙之牖下,妨往來者。「主人笑之。此三言者,皆要言也,然而不免為笑者,蚤晚之時失也。

本文主旨:用為人迎新婦的故事說明講話要選擇恰當的時機

三、蘇代為燕說齊,未見齊王,先說淳於髡曰:「人有賣駿馬者,比三旦立市,人莫之知。往見伯樂曰:『臣有駿馬,欲賣之,比三旦立於

市,人莫與言,願子還而視之,去而顧之,臣請獻一朝之賈。』伯樂乃還而視之,去而顧之,一旦而馬價十倍。今臣欲以駿馬見於王,莫為

臣先後者,足下有意為臣伯樂乎?臣請獻白璧一雙,黃金萬鎰,以為馬食。」淳於髡曰:「謹聞命矣。」入言之王而見之,齊王大說蘇子。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、粵工善為舟,越王用之良,命廩人給上食。粵之治舟者宗之。歲餘言於越王曰:「臣不惟能造舟,而又能操舟。」王信之,雋李之役,風於五湖,溺焉,越人皆憐之。郁離子曰:「是畫蛇而為之足者之類也。人無問智愚,惟知止則功完而不毀,故以子胥之賢而不免焉。夫子胥之入吳也,圖報其父兄之讎而已矣。及其入郢而鞭平王足矣,夫復何求哉?乃不去,而沈其身,不知止也。」

本文主旨:人各有所長,若不知止,勉強去做自己所不專精的事,這樣就成了畫蛇添足、甚至將敗亡

二、趙人患鼠,乞貓於中山,中山人予之。貓善捕鼠及雞,月餘,鼠盡而其雞亦盡,其子患之,告其父曰:「盍去諸?」其父曰:「是非若所知也,吾之患在鼠,不在乎無雞。夫有鼠則竊吾食,毀吾衣,穿吾垣墉,壞傷吾器用,吾將饑寒焉。不病於無雞乎?無雞者弗食雞則已耳,去饑寒猶遠,若之何而去夫貓也?」

本文主旨:說明處事應分辨本末輕重、利害得失

三、工之僑得良桐焉,斲而為琴,弦而鼓之,金聲而玉應,自以為天下之美也,獻之太常。使國工視之,曰:「弗古。」還之。工之僑以歸,謀諸漆工,作斷紋焉;又謀諸篆工,作古窾焉;匣而埋諸土,期年出之,抱以適市。貴人過而見之,易之以百金。獻諸朝,樂官傳視,皆曰:「希世之珍也。」工之僑聞之歎曰:「悲哉世也!豈獨一琴哉,莫不然矣。而不早圖之。其與亡矣!」遂去,入於宕冥之山,不知其所終。

本文主旨:諷見當政者崇古非今,又眩於外表的虛佼華飾、不便內涵的真材實學

四、楚有養狙以為生者,楚人謂之狙公。旦日,必部分眾狙於庭,使老狙率以之山中,求草木之實,賦什一以自奉。或不給,則加鞭箠焉。群狙皆畏苦之,弗敢違也。
一日,有小狙謂眾狙曰:「山之果,公所樹與?」曰:「否也,天生也。」曰:「非公不得而取與?」曰:「否也,皆得而取也。」曰:「然則吾何假於彼而為之役乎?」言未既,眾狙皆寤。
其夕,相與伺狙公之寢,破柵毀柙。取其積,相攜而入於林中,不復歸。狙公卒餒而死。
郁離子曰:世有以術使民而無道揆者,其如狙公乎?惟其昏而未覺也,一旦有開之,其術窮矣。

本文主旨:諷刺當權者不依法度、義理的行政,蠻憨無能,終究被推翻滅亡

五、南山之隈有大木,群螘萃焉。穿其中而積土其外,於是木朽而螘日蕃,則分處其南北之柯,螘之垤瘯如也。一日野火至,其處南者走而北,處北者走而南,不能走者漸而遷於火所未至,已而俱爇無遺者。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、曾子殺彘:
曾子之妻之市,其子隨之而泣,其母曰:「汝還,顧反為女殺彘。」妻適市來,曾子欲捕彘殺之,妻止之曰:「特與嬰兒戲耳。」曾子曰:

「嬰兒非與戲也。嬰兒非有知也,待父母而學者也,聽父母之教,今子欺之,是教子欺也。母欺子,子而不信其母,非所以成教也。」遂烹

彘也。

二、齊桓公好服紫,一國盡服紫,當是時也,五素不得一紫,桓公患之,謂管仲曰:「寡人好服紫,紫貴甚,一國百姓好服紫不已,寡人奈

何?」管仲曰:「君欲何不試勿衣紫也,謂左右曰,吾甚惡紫之臭。」於是左右適有衣紫而進者,公必曰:「少卻,吾惡紫臭。」公曰:「

諾。」於是日郎中莫衣紫,其明日國中莫衣紫,三日境內莫衣紫也。

本文主旨:可以上行下效形容

三、三人成虎:
龐恭與太子質於邯鄲,謂魏王曰:「今一人言市有虎,王信之乎?」曰:「不信。」「二人言市有虎,王信之乎?」曰:「不信。」「三人言市有

虎,王信之乎?」王曰:「寡人信之。」龐恭曰:「夫市之無虎也明矣,然而三人言而成虎。今邯鄲之去魏也遠於市,議臣者過於三人,願王察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Dec 17 Mon 2012 12:05
  • 莊子

一、舜以天下讓善卷,善卷曰:「余立於宇宙之中,冬日衣皮毛,夏日衣葛絺;春耕種,形足以勞動;秋收斂,身足以休息;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。吾何以天下為哉?悲夫!子之不知余也!」遂不受。於是去而入深山,莫知其處。

本文主旨:闡揚逍遙思想,以生活為貴,以名位為輕。

二、惠子謂莊子曰:「魏王貽我大瓠之種,我樹之成而實五石。以盛水漿,其堅不能自舉也。剖之以為瓢,則瓠落無所容。非不呺然大也,吾為其無用而掊之。」莊子曰:「夫子固拙於用大矣。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,世世以洴澼絖為事。客聞之,請買其方百金。聚族而謀曰:『我世世為洴澼絖,不過數金;今一朝而鬻技百金,請與之。』客得之,以說吳王。越有難,吳王使之將。冬,與越人水戰,大敗越人,裂地而封之。能不龜手,一也;或以封,或不免於洴澼絖,則所用之異也。今子有五石之瓠,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,而憂其瓠落無所容?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!」

本文主旨:說明人智要須明,不可被堵塞,而看不清事物的真價值。

三、莊周夢蝶:
昔者莊周夢為胡蝶,栩栩然胡蝶也。自喻適志與﹗不知周也。俄然覺,則蘧蘧然周也。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?胡蝶之夢為周與??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。此之謂物化。

四、混沌開竅:
南海之帝為【倏】,北海之帝為【忽】,中央之帝為【混沌】﹔【倏】與【忽】時相與遇於【混沌】之地,【混沌】待之甚善﹔【倏】與【忽】謀報【混沌】之德﹔曰:「人皆有七竅,以視聽食息,此獨無有,嘗試鑿之。」,日鑿一竅,七日而【混沌】死。

本文主旨:知巧能傷身、損性,凡事須任其自然,自可歸於無事。

五、西施病心:
西施病心而顰其裡,其裡之醜人見之而美之,歸亦捧心而顰其裡。其裡之富人見之,堅閉門而不出;貧人見之,挈妻子而去走。彼知矉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。

秦氏有好女,自言名羅敷。羅敷善蠶桑,採桑城南隅。青絲為籠繩,桂枝為籠鉤。頭上倭墮髻,耳中明月珠。綠綺為下裾,紫綺為上襦。觀者見羅敷,下擔捋髭鬚。少年見羅敷,脫巾著帩頭。耕者忘其耕,鋤者忘其鋤。來歸相喜怒,但坐觀羅敷。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、兄弟相處之道:
夫有人民而後有夫婦,有夫婦而後有父子,有父子而後有兄弟一家之親,此三而已矣。自茲以往,至於九族,皆本於三親焉,故於人倫為重

者也,不可不篤。兄弟者,分形連氣之人也,方共幼也,父母左提右挈,前襟後裾,食則同案,衣則傳服,學則連業,游則共方,雖有悖亂

之人,不能不相愛也。及其壯也,各妻其妻,各子其子,雖有篤厚之人,不能不少衰也。娣姒之比兄弟,則疏薄矣,今使疏薄之人,而節量]

親厚之恩,猶方底而圓蓋,必不合矣。惟友悌深至,不為旁人之所移者,免夫!

二、奢儉之道:
孔子曰:“奢則不孫,儉則固;與其不孫也,寧固。”又云:“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驕且吝,其餘不足觀也已。”然則可儉而不可吝已。

儉者,省約為禮之謂也;吝者,窮急不恤之謂也。今有施則奢,儉則吝;如能施而不奢,儉而不吝,可矣。

本文主旨:施而不奢,儉而不吝

三、避諱:
凡避諱者,皆須得其同訓以代換之:桓公名白,博有五皓之稱;厲王名長,琴有修短之目。不聞謂布帛為布皓,呼腎腸為腎修也。梁武小名

阿練,子孫皆呼練為絹;乃謂銷煉物為銷絹物,恐乖其義。或有諱云者,呼紛紜為紛煙;有諱桐者,呼梧桐樹為白鐵樹,便似戲笑耳。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、玉蘭,花中之伯夷也;葵,花中之伊尹也;蓮,花中之柳下惠也。鶴,鳥中之伯夷也;雞,鳥中之伊尹也;鶯,鳥中之柳下惠也。

二、讀經宜冬,其神專也。讀史宜夏,其時久也。讀諸子宜秋,其致別也。讀諸集宜春,其機暢也。

三、無善無惡是聖人,善多惡少是賢者,善少惡多是庸人,有善無惡是仙佛。


四、天下有一人知己,可以不恨。不獨人也,物亦有之。如:菊以淵明為知己,梅以和靖為知己,竹以子猷為知己,蓮以濂溪為知己,桃以避秦人為知己,杏以董奉為知己,石以米顛為知己,荔枝以太真為知己,茶以盧仝、陸羽為知己,香草以靈均為知己,蓴鱸以季鷹為知己,蕉以懷素為知己,瓜以邵平為知己,雞以處宗為知己,鵝以右軍為知己,鼓以禰衡為知己,琵琶以明妃為知己。一與之訂,千秋不移。若松之於秦始,鶴之於衛懿,正所謂不可與作緣者也。

五、花不可以無蝶,山不可以無泉,石不可以無苔,水不可以無藻,喬木不可以無籐蘿,人不可以無癖。

六、春聽鳥聲,夏聽蟬聲,秋聽蟲聲,冬聽雪聲,白晝聽棋聲,月下聽簫聲,山中聽松風聲,水際聽欸乃聲,方不虛生此耳。若惡少斥辱,悍妻詬誶,真不若耳聾也。
欸乃 行船搖櫓聲。
惡少 無賴少年。
悍妻詬誶,蠻橫不講道理的妻子。
詬誶,辱罵埋怨。

七、對淵博友,如讀異書;對風雅友,如讀名人詩文;對謹飭友,如讀聖賢經傳;對滑稽友,如閱傳奇小說。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、操履不變 鋒芒勿露
「原文」
澹泊之士,必為濃艷者所疑;檢飾之人,多為放肆者所忌。君子處此,故不可稍變其操履,亦不可露其鋒芒!
  【譯文】
  恬淡寡慾的人,必然為權貴勢利的人所懷疑;謹言慎行的人,大多為放縱肆意之輩所忌恨。君子處在這樣的環境,所以不可稍許改變自己的操守志向,也不可顯露自己的才華銳氣。
  【註解】
(1)  澹泊:恬淡寡慾。
(2)  濃艷者:醉心功名利碌之人。
(3)  檢飾:言行謹慎收斂。
(4)  操履:操行、品性。

二、道德萬古 權勢一時
【原文】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«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