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一 醉翁亭記     歐陽脩

課文深究

(一)本文介紹醉翁亭的位置時,採用「( 剝筍法 )」層層遞進來介紹醉翁亭的位置。

‧依文章提及的景點依序排列為:
環滁皆山→( 西南諸峰 )→琅琊山→( 讓泉 )→( 醉翁亭 )

(二)本文在運用虛字上連用了二十一個「也」字和二十五個「而」字,在文章中形成不同的作用和特色。

‧「也」字結尾屬解釋句、判斷句,連用後讀來如押韻的詩,每出現一個「也」字就是一層意思,使得層次十分清晰。「而」字則作為句子之間的連接,使文氣舒緩從容,充分表現出作者的悠閒自適。而且「也」和「而」的反覆運用,使文章形成一種( 迴環往復 )的韻律,讀來鏗鏘有聲,富有節奏感。

(三)本文所提及的各種「樂」事,最主要有三種層次及內涵。

1.( 山水 )之樂:言滁州山林之美。

2.( 宴飲 )之樂:言滁人遊山的閒逸歡樂,及太守與民同宴酣之樂。

3.( 與民同樂 ):因政治清明,而「民生樂利」,方能使執政者「與民同樂」,是士人立志求學用於世的最高境界之樂。正與孟子「憂以天下,樂以天下」(見十一、延伸學習)及范仲淹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」之說相呼應。

(四)本文最後一段寫太守盡興醉歸,賓客宴罷而歸的情景,此段表現了三種快樂層次,內涵的表現分別如下:

1.禽鳥之樂─知山林之樂,不知人之樂

2.眾賓之樂─知( 從遊宴飲 )之樂,不知太守之樂其樂

3.太守之樂─( 與民同樂 )

‧作者為了突出「太守之樂」,用的是「( 層層烘托 )」的筆法。用禽鳥之樂,襯托眾人之樂,再用眾人之樂,襯托出太守之樂。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