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送李愿歸盤古序:
吾非惡此而逃之,是有命焉,不可幸而致也。窮居而野處,升高而望遠,坐茂樹以終
日,濯清泉以自潔。採於山,美可茹;釣於水,鮮可食。起居無時,惟適之安。與其
有譽於前,孰若無毀於其後?與其有樂於身,孰若無憂於其心?車服不維,刀鋸不加
,理亂不知,黜陟不聞。大丈夫不遇於時者之所為也,我則行之。
1.本段大意:不得志之人正適合隱居山林、無求於世。
2.車服不維:車服之榮不能束縛我。車服乃指為官之時的車子,維的原意為繩子,此指束縛
3.起居無時,惟適之安:生活沒有定時,只求適意的安樂。
4.黜陟不聞:不予聞升遷進退。黜指貶官、陟則指升官
5.不遇於時:不得志於當時。

二、雜說
  世有伯樂,然後有千里馬。千里馬常有,而伯樂不常有。故雖有名馬,祇辱於奴隸人之手,駢死於槽櫪之間,不以千里稱也。馬之千里者,一食或盡粟一石。食馬者,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。是馬也,雖有千里之能,食不飽,力不足,才美不外見,且欲與常等不可得,安求其能千里也。策之不以其道,食之不能盡其材,鳴之而不能通其意,執策而臨之曰:「天下無馬。」嗚呼!其真無馬邪?其真不知馬也!
譯文:
  世界上有了伯樂(善於相馬)這樣的人,然後才有千里良馬的受到重視。千里馬是經常都有的,可是像伯樂這樣的人卻不常有。所以即便是有名貴的馬匹,也只不過是受辱在奴隸的手裡頭,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糟櫪(馬房餵馬的器具)之間,而不被叫做是千里良馬。
  能夠日行千里的良馬,有的一頓飯要吃掉足足一石的糧草,可是餵馬的人卻不知道牠能夠日行千里,不知道牠能有那麼大的食量。(所以)這樣的一匹馬,雖然牠擁有日行千里的能力,可是卻吃不飽,力氣不夠,牠美好的材質無法表現在外,甚且就是想要有和普通的馬兒一樣的待遇也都辦不到,又怎能要求牠日行千里呢?
  不按照御馬的道理亂鞭打牠,餵牠、養牠不能夠完全滿足牠具備的美好材質,牠鳴叫的時候又不懂牠的意思,卻只會拿著馬鞭在牠的面前說:「天下沒有良馬啊!」唉!天下是真的沒有良馬嗎?恐怕這些人是真正不懂得馬啊!

三、爭臣論
自古聖人賢士,皆非有求於聞用也。閔其時之不平,人
之不乂。得其道,不敢獨善其身,而必以兼濟天下也。孜孜矻矻,死而後已。故禹過
家門不入,孔席不暇暖,而墨突不得黔。彼二聖一賢者,豈不知自安佚之為樂哉?誠
為天命而悲人窮也。夫天授人以賢聖才能,豈使自有餘而已,誠欲以補其不足者也。
耳目之於身也,耳司聞而目司見。聽其是非,視其險易,然後身得安焉。聖賢者,時
人之耳目也。時人者,聖賢之身也。且陽子之不賢,則將役於賢以奉其上矣。若果賢
則固畏天命而閔人窮也,惡得以自暇逸乎哉?」
1.不暇暖:意謂匆忙急促
2.二聖一賢即大禹、孔子、墨子
3.天授人以賢聖才能,目的在:為人之耳目以補其不足
4.本段主旨:聖賢之士因為天命而憫人窮,故能時人為耳目

四、送董邵南序
燕趙古稱多慷慨悲歌之士。董生舉進士,連不得志於有司,懷抱利器,鬱鬱適茲土。吾
知其必有合也。董生勉乎哉!
夫以子之不遇時,苟慕義彊仁者,皆愛惜焉;矧燕趙之士,出乎其性者哉!然吾嘗聞:
風俗與化移易。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云邪?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。董生勉乎哉!
吾因子有所感矣!為我弔望諸君之墓,而觀於其市,復有昔時屠狗者乎?為我謝曰:「
明天子在上,可以出而仕矣!」
1.懷抱利器:意謂深懷卓越的才學
2.苟“慕義彊仁”者,皆愛惜焉:意謂像木正義立行仁道
3.為我弔“望諸君”之墓:在此指岳義
4.風俗與化移易:意謂風俗隨著教化而改變。意謂改變
5.末段韓愈希望董氏明白:自處之道
6.矧:意謂何況

五、雜說
善醫者,不視人之瘠肥,(醫下或有人字。)察其脈之病否而已矣;善計天下者,不視天下之安危,察其紀綱之理亂而已矣。(綱下或無之字。理亂或作亂否。)天下者,人也;安危者,肥瘠也;紀綱者,脈也。(紀綱或作綱紀。)脈不病,雖瘠不害;脈病而肥者,死矣。通於此說者,其知所以為天下乎!(所以,閣無以字。)夏、殷、周之衰也,諸侯作而戰伐日行矣。(作或作僭。)傳數十王而天下不傾者,紀綱存焉耳。秦之王天下也,無分勢於諸侯,聚兵而焚之,傳二世而天下傾者,紀綱亡焉耳。(世或作帝。)是故四支雖無故,不足恃也,脈而已矣;四海雖無事,(四海或作天下。)不足矜也,紀綱而已矣。
1.本段主旨:天下之安危,在於紀綱之治亂
2.通於此說者:意謂知道這種道理的人
3.無分勢於諸侯:意謂實施中央集權制
4.聚兵而焚之:意謂聚集兵器予以銷毀。兵在此指兵器
5.四支雖無故,不足恃也:意謂手足雖無恙,不可認為身體沒有毛病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