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、流紅葉
水流何太急,深宮盡日閒。
慇懃謝紅葉,好去到人間。」

宮怨詩:
監宮引出暫開門,隨例須朝不是恩。銀鑰卻收金鎖合,月明花落又黃昏
宮殿沈沈曉欲分,昭陽更漏不堪聞。珊瑚枕上千行淚,不是思君是恨君。
寥落古行宮,宮花寂寞紅。白頭宮女在,閒坐說玄宗。
宮門長閉舞衣閒,略識君王鬢便斑。卻羨落花春不管,御溝流得到人間。

十、虞世南
垂緌飲清露,流響出疏桐。
居高聲自遠,非是藉秋風。
賞析:
這首托物寓意的小詩,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一首,很為後世人稱道。
  首句「垂緌飲清露」,「緌」是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,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,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,故說「垂緌」。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,棲高飲露,故說「飲清露」。這一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,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徵。「垂緌」暗示顯宦身份(古代常以「冠纓」指代貴宦)。這顯貴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,是和「清」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,但在作者筆下,卻把它們統一在「垂緌飲清露」的形象中了。這「貴」與「清」的統一,正是為三四兩句的「清」無須藉「貴」作反鋪墊,筆意頗為巧妙。
  次句「流響出疏桐」寫蟬聲之遠傳。梧桐是高樹,著一「疏」字,更見其枝幹的高挺清拔,且與末句「秋風」相應。「流響」狀蟬聲的長鳴不已,悅耳動聽,著一「出」字,把蟬聲傳送的意態形象化了,彷彿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。這一句雖只寫聲,但讀者從中卻可想見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。有了這一句對蟬聲遠傳的生動描寫,三四兩句的發揮才字字有根。
  「居高聲自遠,非是藉秋風」,這是全篇比興寄托的點睛之筆。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詩的議論。蟬聲遠傳,一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,詩人卻別有會心,強調這是由於「居高」而自能致遠。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一個真理:立身品格高潔的人,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(例如權勢地位、有力者的幫助),自能聲名遠播,正像曹丕在《典論·論文》中所說的那樣,「不假良史之辭,不托飛馳之勢,而聲名自傳於後。」這裡所突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,人格的力量。兩句中的「自」字、「非」字,一正一反,相互呼應,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,表現出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。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虞世南的「五絕」(德行、忠直、博學、文詞、書翰),詩人筆下的人格化的「蟬」,可能帶有自況的意味吧。沈德潛說:「詠蟬者每詠其聲,此獨尊其品格。」(《唐詩別裁》)這確是一語破的之論。
清施補華《峴傭說詩》云:「三百篇比興為多,唐人猶得此意。同一詠蟬,虞世南『居高聲自遠,端不藉秋風』,是清華人語;駱賓王『露重飛難進,風多響易沉』,是患難人語;李商隱『本以高難飽,徒勞恨費聲』,是牢騷人語。比興不同如此。」這三首詩都是唐代托詠蟬以寄意的名作,由於作者地位、遭際、氣質的不同,雖同樣工於比興寄托,卻呈現出殊異的面貌,構成富有個性特徵的藝術形象,成為唐代文壇「詠蟬」詩的三絕。

詠物詩:
垂緌飲清露,流響出疏桐。居高聲自遠,非是藉秋風。
詠蟬
不論平地與山尖,無限風光盡被佔。釀得百花成蜜後,為誰辛苦為誰甜?
詠蜂
欲轉聲猶澀,將飛羽未調。高風不借便,何處得遷喬。
詠黃鶯兒
的歷流光小,飄颻弱翅輕。恐為無人識,獨自暗中明。
詠螢
映日漾晴淵,沿沙曝黝甲。愛爾千歲姿,藏身一蓮葉。
詠龜

十一、菊花:元稹
秋叢繞捨似陶家,[1]
遍繞籬邊日漸斜。
不是花中偏愛菊,
此花開盡更無花。
【註釋】
[1]秋叢:指一叢叢的秋菊。陶家:陶,指東晉陶淵明。
語譯:
我在房子四周種了一叢一叢的菊花,一到秋天,所有菊花爭相綻放,就好像是到了陶淵明的家一般。我每天都繞著籬笆細細觀賞著它們的千姿百態,直到夕陽西下才回到屋裡。
其實並不是百花之中我特別偏愛菊花,而是因為這種花開過之後,冬天就要來臨,此後便再也沒有花朵可以欣賞了。

颯颯西風滿院栽,蕊寒香冷蝶難來。他年我若為青帝,報與桃花一處開。
→菊花
待到秋來九月八,我花開後百花殺。沖天香陣透長安,滿城靜待黃金甲。
→菊花

十二、柳:羅隱
  灞岸晴來送別頻,相偎相倚不勝春。
  自家飛絮猶無定,爭解垂絲絆路人?
賞析:
  這首詠柳七絕是寫暮春晴日長安城外、灞水岸邊的送別情景的。不過它不是寫自己送別,而是議論他人送別;不是議論一般的夫妻或親友離別相送,而是有感於倡女送別相好的纏綿情景。而這一切,又不是以直寫的方式出現,而是運用比興的手法,托物寫人,借助春柳的形象來表現,因而較之一般的送別詩,這首詠柳詩在思想和藝術上都很有新意。

  詩題曰"柳",即是詠柳,因而通篇用賦,但又有比興。它的比興手法用得靈活巧妙,若即若離,亦比亦興。首句即景興起,賦而興,以送別帶出柳;晴和的春日,灞水橋邊,一批又一批的離人,折柳送別。次句寫柳條依拂,相偎相倚,比喻顯豁,又興起後兩句的感慨。"相偎相倚",寫出春風中垂柳婀娜姿態,更使人想見青年男女臨別時親昵、難舍的情景。他們別情依依,不勝春意纏綿。然而他們不象親友,更不類夫妻,似乎是熱戀的情侶,還仿佛彼此明白別後再無會期,要享盡這臨別前的每刻春光。明眼人一看便知,這是倡女送別相好客人。後二句,感慨飛絮無定和柳條纏人,賦柳而喻人,點出暮春季節,點破送別雙方的身份。詩人以"飛絮無定",暗喻這種女子自身的命運歸宿都掌握不了,又以"垂絲絆路人",指出她們不能、也不懂得那些過路客人的心情,用纏綿的情絲是留不住的。"爭"通"怎",末句一作"爭把長條絆得人",語意略同,更直截點出她們是青樓倡女。總起來說,詩意是在調侃這些身不由己的倡女,可憐她們徒然地賣弄風情,然而詩人的態度是同情的,委婉的,有一種難名的感喟在其中。

  在唐代,士子和倡女是繁華都市中的兩種比較活躍的階層。他們之間的等級地位迥別,卻有種種聯係,許多韻事;更有某種共同命運,類似遭遇。《琵琶行》裏那位"老大嫁作商人婦"的長安名妓和身為"江州司馬"的長安才子白居易,有著"同是天涯淪落人"的類似遭遇和命運。在這首《柳》中,羅隱有意無意地在嘲弄他人邂逅離別之中,流露一種自我解嘲的苦澀情調。詩人雖然感慨倡女身不由己,但他也懂得自己的命運同樣不由自主,前途"可能俱是不如人"(羅隱《贈妓雲英》)。所以在那飛絮無定、柳絲纏人的意象中,寄托的不隻是倡女自家與所別路人的命運遭遇,而是包括詩人自己在內的所有"天涯淪落人"的不幸,是一種對人生甘苦的深沉的喟歎。

  這首詩句句賦柳,而句句比人,暗喻貼切,用意明顯,同時由比而興,引出議論。所以賦柳,喻人,描寫,議論,筆到意到,渾然融合,發人興味。在唐人詠柳絕句中,亦自獨具一格。(倪其心)

詠物詩:
拂水斜煙一萬條,幾隨春色醉河橋。不知別後誰攀折,猶自風流勝舞腰。
→詠柳
碧玉妝成一樹高,萬條垂下綠絲濤。不知細葉誰裁出?二月春風似剪刀。
→詠柳
灞岸晴來送別頻,相偎相倚不勝春。自家飛絮猶無定,爭解垂絲絆路人?
→詠柳
自小刺頭深草裡, 而今漸覺出蓬蒿。時人不識凌雲木, 直待凌雲始道高。
→詠松

十三、螃蟹:皮日休
未游滄海早知名,有骨還從肉上生;
莫道無心畏雷電,海龍王處也橫行。」
語譯:
還不曾遊到滄海,卻早已赫赫有名。一身硬骨,生長在血肉之外。別說牠對雷電絲毫沒有畏懼之心,就算到了龍王殿中,也照樣橫行無阻。

百囀千聲隨意移,山花紅紫樹高低。始知鎖向金籠聽,不及林間自在啼。
→畫眉鳥

十四、題臨安邸:林升
山外青山樓外樓,西湖歌舞幾時休!
暖風熏得遊人醉,直把杭州作汴州。
賞析:
「山外青山樓外樓,西湖歌舞幾時休?」抓住臨安城的特徵:重重疊疊的青山,鱗次櫛比的樓台和無休止的輕歌曼舞,寫出當年虛假的繁榮太平景象。詩人觸景傷情,不禁長歎:「西湖歌舞幾時休?」西子湖畔這些消磨人們抗金鬥志的淫靡歌舞,什麼時候才能罷休?

「暖風熏得遊人醉,直把杭州作汴州」,是詩人進一步抒發自己的感概。「暖風」一語雙關,既指自然界的春風,又指社會上淫靡之風。正是這股「暖風」把人們的頭腦吹得如醉如迷,像喝醉了酒似的。「遊人」不能理解為一般遊客,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國難,苟且偷安,尋歡作樂的南宋統治階級。詩中「熏」「醉」兩字用得精妙無比,把那些縱情聲色、禍國殃民的達官顯貴的精神狀態刻畫得惟妙惟肖,躍然紙上。結尾「直把杭州作汴州」,是直斥南宋當局忘了國恨家仇,把臨時苟安的杭州簡直當作了故都汴州。辛辣的諷刺中蘊含著極大的憤怒和無窮的隱憂。

這首詩構思巧妙,措詞精當:冷言冷語的諷刺,偏從熱鬧的場面寫起;憤慨已極,卻不作謾罵之語。確實是諷喻詩中的傑作。

十五、鞦韆:洪覺範
畫架雙裁翠絡偏,佳人春戲小樓前;
飄揚血色裙拖地,斷送玉容人上天。
花報潤沾紅杏雨,彩繩斜掛綠楊煙。
下來閒處從容立,疑是蟾宮謫降仙。

湘口送友人:李頻
風波盡日依山轉,星漢通霄向水連。零落“梅花”過殘臘,故園歸醉及新年。

過故人莊:孟浩然
故人具雞黍,邀我至田家。綠樹村邊合,青山郭外斜。
開軒面場圃,把酒話桑麻。待到重陽日,還來就“菊花”。

秦中吟:白居易
帝城春欲暮,喧喧車馬度。共道“牡丹”時,相隨買花去。貴賤無常價,酬直看花數。

僧志南
古木陰中系短篷,杖藜扶我過橋東。沾衣欲濕“杏花”雨,吹面不寒揚柳風

十六、山園小梅:林逋
  眾芳搖落獨暄妍,佔盡風情向小園。
疏影橫斜水清淺,暗香浮動月黃昏。
霜禽欲下先偷眼,粉蝶如知合斷魂。
幸有微吟可相狎,不須檀板共金尊。
語譯:
在百花凋零的冬天,只有梅花依舊風采豔麗地綻放,在這小花園裡美麗的風光,都被那梅花的丰姿獨佔。
梅花稀疏的影子橫斜地映照在清淺的水裏,清幽的香氣通過了朦朧的月色向四處飄散。
當冬鳥停下來棲息,情不自禁地先偷看這寒梅的丰姿,粉蝶如果知道冬天有這樣的香花,一定會高興得忘魂不知所以。
很幸運的我能輕聲吟詩誦詞與梅花互相親近著,不須敲著檀板獨自唱歌,執著金樽飲酒來欣賞它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