辛棄疾*南鄉子
何處望神州?滿眼風光北固樓。千古興亡多少事?悠悠,不盡長江滾滾流。年少萬兜鍪,坐斷東南戰未休。天下英雄誰敵手?曹劉。生子當如孫仲謀。

【註釋】
兜鍪:即頭盔,此處借指士兵。坐斷:佔據、割據。

辛棄疾是南宋著名愛國詞人,他一生為抗金收復地事業嘔心瀝血,詞作中充滿了抗金豪情和戰鬥精神,也充滿了對國家前途的憂患和抗敵鬥志遭壓迫的苦悶。由於胸懷民族大業,放眼千古興亡,傳達豪情義憤,他的詞豪放磅礡,沉雄悲壯,是宋詞豪放派的代表。這首詠史詞以三國舊事來抒發對時局的憂患,充分展示了辛詞豪放的風格。

上闋首先一問一答:何處望神州?滿眼風光北固樓」。 詞人登上高高的北固樓,放眼望去是美好的神州風光,這牽發了他的聯想,思古之情油然而生,「千古興亡多少事?悠悠,不盡長江滾滾流」,想到了國家的盛衰,千古的興亡,正好比悠悠東逝的長江水,滾滾流不盡,令人惘悵感喟不已。這最後一句, 化用了杜甫
《登高》中「無邊落木蕭蕭下,不盡長江滾滾來」的詩句,用得不落痕跡,貼切自然。

上闋是落筆眼前引遐思,下闋則縱懷遠古寄豪情,「年少萬兜,坐斷東南戰未休」,「年少」指孫權,他繼承孫策為吳國之主時年方十九, 但已統率著數萬軍
隊,割據東南一方,連年抗擊著敵人的進攻。「天下英雄誰敵手?曹劉」,這是用了《三國誌》中的一個典故,曹操曾對劉備說:「今天下英雄,唯使君(劉備)與操耳」,指只有號稱天下英雄的曹劉才是孫權的對手。「生子當如孫仲謀」,
「仲謀」是孫權的字, 這又用了一個典故,

《三國誌》中曹操讚歎孫權「生子當如孫仲謀,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」。此處讚歎孫權的雄才大略,實際上暗指類似東吳佔據了江南半壁江山的南宋,沒有出一個象孫權那樣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,今昔對比,令詞人慕古傷今,憂患惘悵。

這首詞時空縱橫開闔,氣勢宏大,融典故入詞, 毫無斧鑿印跡, 寄情委婉深沉,與典故合而為一,達到很高的藝術境界。

辛棄疾《水龍吟》登建康賞心亭
  楚天千里清秋,水隨天去秋無際。遙岑遠目,獻愁供恨,玉簪螺髻。落日樓頭,斷鴻聲裡,江南遊子。把吳看了,欄干拍遍,無人會,登臨意。    休說鱸魚堪鱠,儘西風,季鷹歸末?求田問捨,怕應羞見,劉郎才氣。可惜流年,憂愁風雨,樹猶如此!倩何人、喚取紅巾翠袖,搵英雄淚?

  此抒寫登臨賞心亭時的家國之恨和身世之感。上片選擇並刻畫了一系列哀景來烘托自己的愁恨,並以「江南遊子」看吳鉤、拍欄乾等動作來作含蓄的傳達。由於「無人會登臨意」,這種愁恨更覺深重難堪。換頭三句,因眼前秋景而興起有家歸不得的悲憤。「求田」句一轉;既然不能回到家鄉,索性就在江南賣田造屋,享受富貴閑適的生活吧。「怕應」兩句更作一轉,又自我否定了這一自私念頭。幾經矛盾、鬥爭之後,作者終於掩抑不住自己的感情,家國、身世之恨之感,一併化作淚水奪眶而出。全詞風格沈鬱頓挫,多用事典來曲折含蓄地表達感情,在稼軒詞中比較典型。這種寫法,較之顯露直陳的手法更耐人尋味。

辛棄疾·摸魚兒
  更能消、幾番風雨、匆匆春又歸去。惜春長恨花開早,何況落紅無數。春且住!見說道,天涯芳草迷歸路,怨春不語。算只有慇勤,畫簷蛛網,盡日惹飛絮。
  長門事,準擬佳期又誤。蛾眉曾有人妒。千金縱買相如賦,脈脈此情誰訴?君莫舞,君不見,玉環飛燕皆塵土。閒愁最苦。休去倚危樓,斜陽正在、煙柳斷腸處。

  這首詞委婉曲折,一變辛詞常見的豪放,反映出辛棄疾藝術風格的多樣化。對於中國古典文學來講,含蓄的追求是一大特點。作者忌將自己的思想感情正面道出,而讀者也當力棄作品的表象,而去深入體味。這種藝術的形成大概與傳統思想中的儒道影響不無關係。儒家倡禮,主張以禮節制人的情志,否則,過激的言行便會擾亂社會秩序。因此在表達的方式上,反對露己直言,反映到文學創作中,就提出了溫柔敦厚的標準。道家倡無為,主張擺脫一切束縛、包括語言文字。只要體道自然,則天下大治。因此在表達方式上,有無言之教一條,否定言語的交流功能。而它反映在文學上,就產生了不著一字,盡得風流的審美。我們看到,儘管儒道兩家思想各異,但有趣的是,它們卻殊途同歸,促進了古典詩詞含蓄美的藝術追求。意在言外、玩味不已。辛棄疾此篇《摸魚兒》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首,值得一讀。它表面看來,是作者在傷春弔古,但實際上是作者將自己的憂國之情隱藏在春殘花落,蛾眉遭妒的描寫之中。筆法前片全用比興,後片化用典故。比興之法可以暗喻象徵,化用典故可以借古諷今。委曲讀來,意思層層深入,摧人淚下。

  在前片中,作者心緒不寧,是哀惋,是歎惜,更是一種迷惘與無可奈何。萬紫千紅的春,離我匆匆而去,一時萬樹枝頭,落花飛紅。這凋零衰敗的景色本就夠慘淡的了,它怎麼能再經得起風風雨雨的幾次摧殘呢?花是春天的象徵,我生怕花落春去,而希望花兒遲開晚放,但這只不過是我的一廂情願,一種幻想而已。然而儘管如此,我仍心有不甘,向春反問:「你且留步!聽說海角天涯並無你的歸處,你能去哪裡呢!」春默默無語、依舊悄然離去。如果說,在人間還有什麼春的痕跡,那只有畫簷蛛網上沾著些的柳絮,給我們一絲慰藉。

  後一片中,作者憤懣不平,是控訴,更是一種詛咒。據史書載,長公主在漢武帝繼位上起了很大作用,因此漢武帝立其女阿嬌為皇后,是為陳皇后。但陳皇后卻驕貴宮中,終於因妒武帝寵妃衛子夫,「挾婦人媚道」,事發被廢,貶居長門宮。司馬相如《長門賦序》裡說,長門宮內的陳皇后整日愁悶悲思,聽說司馬相如文章天下最工,便送去百斤黃金,求一篇解愁辭賦,即這首《長門賦》。後來漢武帝看到此賦,遂有所感悟,又寵幸了陳皇后。這個《序》多少有點誇張其事,目的不外乎吹噓相如才筆。因為在歷史上,陳皇后自廢後,沒有再度被漢武帝親幸的事。正像《長門賦序》的作者敢於不拘泥故事真偽一樣,辛棄疾此處也來了個大膽生發,將前二事按自己的想像融合,加以改造。他說,被冷落的陳皇后,本已有了與漢武帝重聚的希望,但是由於遭到武帝身邊爭寵人的妒恨,致使佳期無望。這個時候,縱使陳皇后千金買得相如的生花妙筆,也難將自己的脈脈真情傳遞過去。不過,在此也要對那些離間妒者一個嚴正警告:不要太得意忘形了,你們的下場不會比楊玉環、趙飛燕好到哪裡!要知道,雖然她們在歷史上都是寵極一時的人物,但結局卻是一樣的。一個縊死馬嵬坡下,一個廢為庶人後自殺。

  《摸魚兒》作於一一七九年,距辛棄疾北方起義,南歸宋朝已過去了十六個年頭。而南宋國勢日衰,政權腐朽,收復中原的希望渺茫,使得辛棄疾的報國之心漸漸灰冷下來。他熱愛自己的祖國,卻又對它失望。他在這首詞中,以春喻國,期望春天長駐久留,不忍它風雨飄搖,殘零敗落。但是國如殘春,匆匆離去。他不願面對這個可怕的現實,然而他又怎麼能迴避得了呢?他的濟世之志,救國理想都寄托在南宋王朝的復興上面:可是事與願違,眼見都落了空,心中是異常的苦痛和矛盾。他愛而不成則生恨心,他恨權奸當道、蒙蔽君主、不思恢復失地,反而排擠抗金志士。自投奔南宋以來,辛棄疾從未獲得信任重用,初則浮沉於下級僚吏,後又展轉於江西、湖北、湖南地方官。他也曾寫《美芹十論》《九議》兩文上奏朝廷,論議抗金方略、反對議和偏安,但是有投無應。故此,在詞的下片中他以長門陳皇后自比,痛陳蛾眉遭妒之憤,並詛咒妥協偷安的權臣,其命運將一如玉環飛燕。他們既害了國家,最終也就害了自己。

  詞的結句最沉痛無比,作者彷彿陷入絕望的哀思。他有抗金的決心,有殺敵的本領,卻沒有報國的機會。空耗著自己的生命,虛度著自己的年華,百無聊賴、閒愁最苦。他無法解脫交織在心中的這種壓抑、也最怕在煙柳夕陽中登樓遠眺。因為那落日殘陽的光景,太像南宋目前江河日下的危弱形勢,叫人看了心腸斷裂。

  《摸魚兒》的藝術手法是極為含蓄的,但作者的傷時憂國情懷卻是可以觸摸得到的。儘管它婉而不露,沒有直指國政,卻讓當年的宋孝宗讀了心中不快,因為說到底,這首詞還是碰了南宋時弊的痛處。

辛棄疾《賀新郎》--別茂嘉十二弟,鵜鴃、杜鵑實兩種,見離騷補注
綠樹聽鵜鴃。更那堪、鷓鴣聲住,杜鵑聲切!啼到春歸無尋處,苦恨芳菲都歇。算未抵、人間離別。馬上琵琶關塞黑,更長門、翠輦辭金闕。看燕燕,送歸妾。 將軍百戰聲名裂。向河梁、回頭萬里,故人長絕。易水蕭蕭西風冷,滿座衣冠似雪。正壯士、悲歌未徹。啼鳥還知如許恨,料不啼清淚長啼血。誰共我,醉明月?

  宋代詞壇,有婉約、豪放兩派。辛棄疾、陳亮正是宋代豪放詞派的傑出作家。在那個特定的時代,眼見大好山河飄搖破碎,南宋統治者腐敗無能,兩位詞人憂國憂民,一腔正氣。然而身處南宋王朝腐朽統治集團的壓抑,他們有志難以馳騁、抱負不能實現,心中憤慨不已。當辛棄疾落職閒居在上饒期間,淳熙十五年(1188)冬,陳亮特地去拜訪辛棄疾,並逗留了十天時間,兩人縱談世事,開懷暢飲,達到空前的默契,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「鵝湖之會」。會時會後,兩人多次唱和,傾訴衷腸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