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 訓儉示康 司馬光

課文深究

  • (一)文中事例分析

因儉

立名者

1.春秋( 正考父 ):饘粥以餬口,其後有達人。

2.春秋( 季文子 ):妾不衣帛,馬不食粟,君子以為忠。

3.北宋( 李文靖 ):治居第,廳事前僅容旋馬。

4.北宋( 魯宗道 ):家無器皿、果、肴款客。

5.北宋( 張文節 ):自奉儉約。

以侈

敗身者

1.春秋( 管 仲 ):鏤簋朱紘,山楶藻梲,孔子鄙其小器。

2.春秋( 公叔文子 ):享衛靈公,其子以富得罪出亡。

3.西晉( 何 曾 ):日食萬錢,至孫以驕溢傾家。

4.西晉( 石 崇 ):以奢靡誇人,卒以此死東市。

5.北宋( 寇 準 ):豪侈冠一時,子孫多窮困。

  • (二)孔子曾說「微管仲,吾其被髮左衽矣」;本文卻說「管仲鏤簋朱紘,山楶藻梲,孔子鄙其小器」。兩者並不互相矛盾,理由如下:

肯定

對話

子貢曰:「管仲非仁者與?桓公殺公子糾,不能死,又相之。」孔子答以:「管仲相桓公,霸諸侯,一匡天下,民到於今受其賜!微管仲,吾其被髮左衽矣!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,自經於溝瀆,而莫之知也。」

意旨

這是肯定管仲的貢獻,若是當初管仲自殺以殉,雖顧全了小信小義,價值卻不大。管仲終能有所作為,相桓公,九合諸侯,一匡天下,救世救民,價值就大了。這是守經達變,一切事權衡其大小、輕重,為完大節,就難以拘於小信。

鄙視

「管仲鏤簋朱紘,山楶藻梲,孔子鄙其小器」是因管仲( 生活奢侈,逾越禮法 )

  • (三)段落分析與寫作技巧

段落分析

第一段

( 現身 )說法,追述家風,並從自己的個性談起,自幼及長,即使中第亦不改儉樸本性,以期勉其子紹述家風。

第二段

採( 對比 )手法,以「眾人(皆以奢靡為榮)」與「吾心(獨以儉素為美)」對比,引孔子之言後,復以「古人(以儉為美德)」與「今人(乃以儉相詬病)」對比。本段點出全文之綱領「儉素」,並推出全文的中心論點:「古人以儉為美德,今人乃以儉相詬病」,於是始見下一段之推論衍義。

第三段

先以「近歲風俗尤為侈靡」為本段綱領,繼而舉「走卒類士服,農夫躡絲履」做概括性的說明之後,以「昔」(吾記天聖中,先公為群牧判官......)、「今」(近日士大夫家,酒非內法......)對比的手法,歸納出一論:「故不隨俗靡者蓋鮮矣」,在此遺憾下,以沉痛的反詰句「居位者雖不能禁,忍助之乎」,提出知識分子的自省與對當代從政者的期許。

第四段

加強說理,全以正面事例取勝。

段落分析

第五段

以言例為主,並採正反相生的手法,分別就「儉則寡欲」、「侈則多欲」以雙軌論說的方式,評述對「君子」與「小人」的影響。

第六段

以事例為主,承繼第五段論「儉」、「侈」對人影響的利弊,連舉七個事例佐證。

第七段

點明為文的目的,期勉其子不僅須身體力行,更須傳訓後嗣,以承先人家風。

寫作技巧

1.( 引證 )法:在寫作中,通過引用事理作為論據,來證明論點的論證方法,叫引證法。所謂事理,一般包括經典作家的言論、科學上的公理和原理、人盡皆知的常識以至內涵精警的格言成語等。

2.例證法:就是「據事以取義,援古以證今」(文心雕龍•事類)。這表明,其中事例主要有兩大類,即歷史事例和現實事例;如本文的引證名言來自( 《論語》 )三則、( 《左傳》 )一則,皆引用準確而精粹,為議論的最佳論證。而第四段的引證,則結合生動實例,介紹北宋三位名臣事蹟:李沆重居之儉、魯宗道重食之儉、張知白重自奉之儉,其金玉良言昭示讀者的是知止知足的人生態度,誠懇而動人。

3.( 夾敘夾議 )表明觀點:將具體的事實(敘)和抽象的議論(議)相結合的一種表現方式。

4.對比鮮明凸顯主題:「( 對比法 )」可以造成文字的張力,透過相互的比較、襯托,發揮抑揚頓挫的功能,以引起明顯對比的效果。從思路上說,文章開頭由清白家風說到自己以儉素為美,然後引聖人之訓,表明批判「今人」奢靡之風的態度,為一對比;然後從自己的父親、兒子的祖父在世時的樸素作風與當世頹弊風俗對比,以此訓子,亦為對比;接下來舉本朝幾位高官崇尚節儉的行與言,闡述居高位者須崇儉以教子孫的道理,由此專從道理上闡明儉之利、侈之弊,為另一對比;最後舉古今七例證明上一層的論點,又是儉與奢的對比,透過鮮明的對比,充分傳達誡奢崇儉的論旨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