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 師說 韓愈

課文深究

(一)鑑賞

論點精闢

本文提出「古之學者必有師」、「無貴無賤、無長無少,道之所存,師之所存也」、「弟子不必不如師,師不必賢於弟子。聞道有先後,術業有專攻」等觀念,對當時只務鑽營、不學無術的士大夫來說,就像暮鼓晨鐘一般,讓人警省。

寫作手法

正反兼顧,面面俱到

1.( 正面立論 ):首段提到人既然不能沒有疑惑,就必須從師學習;次段指出「道之所存,師之所存也」;第六段以孔子為例,說明「聖人無常師」的道理;七段嘉許李蟠能行古道;以上都是從正面立論。

2.( 反面批駁 ):第三段說明「師道之不傳也久矣」;第四段批評當時士大夫雖知為童子擇師,本身卻不從師;第五段斥責士大夫之族恥於相師,智慧反而不如人;均從反面批駁。

以( 對比 )法凸顯主題

‧第三段以古之聖人從師,故聖益聖,與今之眾人恥學於師,故愚益愚對比;第四段以世人知為童子擇師,與本身恥學於師對比;第五段以巫、醫、樂師、百工不恥相師,與士大夫之族不肯從師對比,最後以李蟠的不拘時俗,勇於問學作結,使主題更加凸顯,意旨更為鮮明。

寫作手法

語言運用,錯綜多變

1.「聖益聖」到「愚人之所以為愚」,又是對偶句。成功地運用( 散 )句和( 排比 )句、( 對偶 )句的錯綜變化。

2.第四段中「句讀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師焉,或不焉。」則運用( 交錯語次 )的手法。文章在流暢中見整齊之美,氣勢充沛又靈活變化。

3.( 頂真 )修辭手法的運用。使前後句子的頭尾蟬聯,上遞下接。

思想創新

1.突破一般人對教師作用認識的局限,從「授之書而習其句讀」,擴大到「傳道」、「解惑」,明確提出「師者,所以( 傳道受業解惑 )也」的定義。

2.針對上層「士大夫之族」的門第觀念,明確提出「無貴無賤、無長無少,道之所存,師之所存也」的從師之道:從師即是學道,惟「道」是問,凡是聞道者無論貴賤長幼都可為師,開拓了為師者的廣闊領域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