邱德每週一語
人生是在一個又一個的挑戰中超越前行。

目前分類:四十篇核心古文經典剖析 (26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  • 六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
  • 課文深究

〈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〉全文僅有一百一十九個字,作者記敘與堂兄弟們春夜宴飲於桃花盛開的園林,賦詩詠懷,暢敘天倫之樂的情趣。全文可分三段:第一段自「夫天地者」至「良有以也」,說明古人秉燭夜遊的原因在浮生若夢;第二段自「況陽春召我以煙景」至「獨慚康樂」,記敘良辰美景,天倫樂事;第三段自「幽賞未已」至「罰依金谷酒數」,記敘坐花醉月,應有佳詠。文章一開頭便從「人生如寄」說起,既然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,那便要懂得欣賞和珍惜生命中美好的時刻。春天已令人沉醉,何況又在桃花園中與諸弟相聚,宴會中桃花、明月、瓊筵、羽觴,全文處處流露出溫馨、優雅的生活情趣。全文只有一百一十九字,緊扣題目,由題中「夜宴」到秉燭「夜遊」,再回到春夜宴於桃花園的現實,通篇著意於一個「夜」字。描寫寫陽春景色,點明設宴的地點在「桃花園」,設宴的本意在於「序天倫」;再從「序天倫」寫到諸弟,並用「大小謝」來比擬襯托,最後寫宴飲時的情景,以豪情逸興作結。敘寫具有層次,而又轉折自如。

從寫作技巧而言,本文以駢偶為主,雜以散行、辭藻華麗、用典繁多、音韻和諧,筆致流暢自然,風格清新灑脫,一洗齊梁的浮靡。作者想像奇特,如寫春景,說是景色「召我」、「假我」,「召」、「假」二字將「陽春」、「大塊」擬人化,構想新奇。文中有不少駢句,用語精鍊優雅,但讀來不覺堆砌,如:「天地者,萬物之逆旅也,光陰者,百代之過客也」、「陽春召我以煙景,大塊假我以文章」、「會桃花之芳園,序天倫之樂事」、「群季俊秀,皆為惠連;吾人詠歌,獨慚康樂」、「開瓊筵以坐花,飛羽觴而醉月」等,詞意優美,自然如話,音節動聽。作者化用典故,展現優雅的格調,「古人秉燭夜遊」典出〈古詩十九首〉之〈生年不滿百〉詩:「生年不滿百,常懷千歲憂。晝短苦夜長,何不秉燭遊?」;「惠連、康樂」事典出《南史》的〈謝惠連傳〉;「罰依金谷酒數」典出晉石崇〈金谷園詩序〉:「遂各賦詩,以敘中懷,或不能者,罰酒三斗。」這篇文章既能表現李白一貫豪邁飄逸的風格,藝術性亦很高,難怪成為一篇膾炙人口的抒情佳作,使人印象深刻。
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五 燭之武退秦師

  • 課文深究

  關於這場戰爭的記載,《春秋》僅有「晉人、秦人〔注1〕圍鄭」六個字,而《左傳》以二百九十四字交代了來龍去脈,全文共分五段:

(一)首段:「晉侯、秦伯〔注2〕圍鄭,以其無禮於晉,且貳於楚也。晉軍函陵,秦軍氾南。」只用二十五個字便交代了:(1)當時情勢。(2)戰爭原因。(3)晉、秦駐軍方位。《左傳》筆法之簡練可見一斑。仔細看看,這簡短文字中還埋下兩處伏筆,且說晉、秦圍鄭的原因,一是「無禮於晉」,二是「貳於楚」,這兩件事情都是晉、鄭之間的宿怨,與秦毫無關係,可見秦之出兵,受晉牽使而來,事出被動。這一筆伏下「立說之根」,為全文發展作了鋪墊。此外,「晉軍函陵,秦軍氾南」,又是一處伏筆。晉、秦雖然聯合出兵,駐地卻一南一北。燭之武夜縋入秦營而不被晉軍察覺,即是善用這有利的條件。

(二)第二段:寫鄭國內部情況。從燭之武和鄭文公對話中可看出,鄭國君臣之間並非毫無矛盾,但是「覆巢之下無完卵」的道理促成鄭國內部的團結,鄭文公引咎自責,擺低姿態,燭之武捐棄前嫌,共赴國難,這樣的同仇敵愾與晉、秦的鬆散聯合,形成鮮明的對照。

(三)第三段:燭之武的說辭是全篇重點,通篇說服關鍵在於利害二字。燭之武緊緊抓住秦穆公的心理,曉以利害。燭之武的說辭只有短短一百二十餘字,卻說得委婉曲折,面面俱到。

‧第一層,先申言亡鄭之無益。「越國以鄙遠」既不可能,到頭來只是「亡鄭以陪鄰」,壯大晉國的實力。

‧第二層,極言舍鄭之無害而有利。保存鄭國,可以作為秦國通往東方道路上的中繼站,這對於偏隅西方,具有稱霸野心的秦國來說有很大的說服力。

‧第三層,以「且」字進一步推進,用晉人「許君焦、瑕,朝濟而夕設版焉」的史實,指出晉善於背秦。

‧最後一層,言晉人貪得無饜。「既東封鄭,又欲肆其西封。若不闕秦,將焉取之?」無異是對秦穆公的當頭棒喝。

(四)第四、五段:寫秦穆公被燭之武說服,澈底打消與晉聯合攻鄭的想法,並與鄭訂定盟約,協防鄭國。這時候的晉侯,並沒有衝動行事,反而表現清醒的理智判斷,能夠避免自己「不仁、不知、不武」,而毅然回師,晉文公不愧為雄才遠謀的一代霸主,非臣下謀士所能及。

  《左傳》與《戰國策》、《世說新語》合稱為中國的三大說話寶典,擅長記載外交辭令與戰爭,本文正是最佳示範。燭之武深知對秦穆公言利不如陳害,因此說利只有一層,說害卻用三層,層層逼進,終於使得秦穆公認清利弊得失,斷然改弦易轍。燭之武善於攻心,不僅曉以利害,還動之以情。說辭中八次提到「君」,句句為秦而謀,不為己謀,增強說辭的感染力。燭之武以一系列不可否定的事實,形成嚴密的邏輯力量,才能使得秦穆公心悅誠服,遊說成功。

〔注〕1晉人、秦人:《春秋》用「人」字,貶其出兵乃不義之舉,僅出於個人私欲。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四 諫逐客書 李斯

  • 四、課文深究

主旨

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

脈絡

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,中間三段以正反對比加以論證,最後得出「逐客之非」的結論

筆法

秦王逐客之舉,本因「鄭國事件」而生,李斯身當被逐之列,諫逐客書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委屈與牢騷,而是從秦國「跨海內,制諸侯」的戰略角度去看問題。通過援引史實,取譬眼前,說古道今,論人議物,深刻地闡明逐客的錯誤和危害,是所謂「高處立論,闊處行文」

段落分析

  • 1. 首段以(「開門見山」)法,道出逐客之非
  • 2. 次段列舉四位秦君用客卿成功的史實,論證重用客卿對秦國有利

(1) (繆公)用五子,并國二十,遂霸西戎

(2) (孝公)任用商鞅,舉地千里,至今治彊

(3) (惠王)任用張儀,散合縱,六國臣服

(4) (昭王)任用范雎,蠶食諸侯,以成帝業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三 始得西山宴遊記

  • 課文深究

第一段:柳宗元在文中先點出了「恆惴慄」的心情,下文又極力鋪寫他醉心於山水之美。自述由「恐懼」轉為「欣喜」的心情,而盡興於山水之樂。因此第一段是以「反筆」入手,以昔日之未始遊,帶出了今日「始得」之涵意。

第二、三段:本段最主要是寫遊歷西山的經過與精神感受,由「始指異之」的「 始 」字開展,由正面點出「始得」的真意。柳宗元無意之間發現了西山的奇特,於是開始一連串的登山活動。一行人「過湘江,緣染溪,斫榛莽,焚茅茷」一直攀登到高山頂端才停止,而登上高山後他看到了「凡數州之土壤,皆在袵席之下」、「其高下之勢,岈然窪然,若垤若穴」、「尺寸千里,攢蹙累積,莫得遁隱」,這一段文字,不正面言西山之高,而由反襯的方式,描寫西山高峻的優勢。接下來,放眼望去「縈青繚白,外與天際,四望如一」,不管任何角度望去,西山的特立高聳都給人一種超然拔卓的感受,於是本段末下了一個西山「不與培塿為類」的結論。此結論一方面寫實描繪西山的高聳特立,一方面柳宗元也暗喻了自己的卓然獨立與不隨俗沉淪的心境,而驟然感覺到物我合一的境界。

第四段:言道「於是始乎遊」。由於西山景色是如此妙不可言,因此柳宗元登上西山後,體驗了一種新的人生意境。昔日遊山,山是山,我是我,主客二體強烈對峙;而今「物我合一」,柳宗元的心境融入了悠忽縹緲的山水中,放下官場失意的困頓抑鬱之情,而到達了「心凝形釋,與萬化冥合」的境界。於是「引觴滿酌,頹然就醉」,縱情於山水之中。對作者而言,由「恆惴慄」到「心凝形釋,與萬物冥合」,一連串心路歷程的轉化,同時也代表了精神境界的提升,於是,柳宗元從消沉中解脫出來,物我兩忘。

本篇遊記以「 未始 」入筆,以「 始遊 」收筆,緊扣題意發揮。在寫景狀物上,語言清麗,能自出杼機而不落俗套。柳宗元撰寫此文本來就有其寄託,文章極寫西山的奇異怪特,而如此奇特的西山竟被人遺棄,這正好反映出作者自身的遭遇。西山的傲然挺立,不與培塿為類,正表明了作者的傲然卓立,恥與朝廷小人為伍,故西山不同凡俗的形象,正是作者自我人格的寫照,作者既寫山也寫人。
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桃花源記 陶淵明   

一、寫作背景

陶淵明處東晉末年,時國家偏安南方,政治紊亂,繼之桓玄變亂,劉裕兵起。東晉國內共經歷十一次戰亂,都是因爭權奪利而發生,目睹政治紊亂、兵連禍結、民生凋敝,陶淵明無法依其理想改變現實,唯有以「歸隱」做為反抗。這種反抗,與他所憧憬的「世外樂園」生活結合在一起,〈桃花源記〉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。故清吳楚材、吳調侯《古文觀止》卷七:「桃源人要自與塵俗相去萬里,不必問其為仙為隱。靖節當晉衰亂時,超然有高舉之思,故作記以寓志,亦歸去來辭之意也。」

二、作者介紹

字號

又名潛,字元亮。東晉潯陽柴桑人

自稱

陶淵明生平未嘗有過喜怒神色,只是好飲,曾與子書以言其志,并為訓戒曰:「五六月北窗下臥,遇涼風暫至,自謂是( 羲皇上人 )。」

生平

1.陶淵明一生大致分為三期:二十九歲以前為家居讀書期;二十九至四十一歲為時官時隱時期;四十一至六十三歲為隱居不仕時期。

2.出身世家,重視廉潔:曾祖陶侃,官至大司馬,祖父陶茂,父陶逸,官至太守,外祖孟嘉,任征西大將軍。祖先與親戚,都胸懷廣闊、品格高尚,雖居高位,但能清貧自守。

3.少懷壯志,傾向想做一番事業,亦傾向清高自守,終不為五斗米折腰。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

八月湖水平,涵虛混太清。氣蒸雲夢澤,波撼岳陽城。

欲濟無舟楫,端居恥聖明。坐觀垂釣者,徒有羨魚情。

語譯:八月,洞庭湖水漲得幾乎與岸齊平,遠遠望去,水映天色,看起來無比寬廣。在這古代雲夢澤的地區,水氣蒸騰上升,蒼茫雄渾,滾滾的波濤撼動著岳陽城。想渡湖到對岸去,可惜沒有船載我;在家閒居,實在對不起神聖英明的君主。我只好坐著觀看那些釣魚的人,空自懷著獲得魚的願望。

 

 

 

登岳陽樓 杜甫

昔聞洞庭水,今上岳陽樓。吳楚東南坼,乾坤日夜浮。

親朋無一字,老病有孤舟。戎馬關山北,憑軒涕泗流。

 

語譯:從前就聽說洞庭湖有著廣闊的水面,今天真的登上了岳陽樓遠眺。春秋時的吳、楚兩國的土地,在湖的東南方被湖水所隔開,湖面是那樣廣闊宏偉,天地日月好像都浮在湖水上。親戚朋友一封信也沒有,只有我這個病老頭子一個人伴著孤獨的小船。國家西北的邊疆還在打仗,靠著岳陽樓的窗口,想起國難和個人身世,忍不住淚如雨下。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«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