邱德每週一語
人生是在一個又一個的挑戰中超越前行。

目前分類:四十篇核心古文經典剖析 (26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「沒有人可以保證自己第一名,
但『完成』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事。」─魏德聖
最新《101課網 文言文核心選文 學習網站》http://chincenter.fg.tp.edu.tw:8080/index.jsp

600U311P1T117D385972F2577DT20110809174033_maxh550  
--給邱德老師全體考國考、統測、學測、指考的學生們—
文言文課文、注釋、翻譯都有。您若想考高分,您連結了嗎?
午安!邱德老師為您送上一杯活力滿滿的提神咖啡,繼續加油喔!
「沒有失敗,只有暫時停止成功!」
http://csf8899.pixnet.net/blog/post/63587887
「生命中的缺口」
http://csf8899.pixnet.net/blog/post/68644862
全新發表文章,邀請大家一起進入「邱德國文部落格」閱讀屬於孟春的感動!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二十五傷仲永 王安石

課文深究:傷仲永寫作特點

點題巧妙

1.本文構撰很精巧,命題為「傷仲永」,通篇卻並無一「傷」字。

2.但時時處處都流露出內心真誠的( 傷悼 )與( 惋惜 )之情,使題、文能始終互為照應。在表面的平靜敘記中,凝聚著滿腹的傷鬱,這種題文暗合法,正可看出作者的運筆及用心。

3.例句:

(1)惋惜仲永「十二三矣。令作詩,不能稱前時之聞」

(2)慨嘆仲永「泯然眾人矣」。

(3)惋惜仲永「受於人者不至」,其「卒之為眾人」。

欲抑先揚

先敘後議

1.第一段以揚筆寫方仲永之天才,預示方仲永未來的發展。第二段以抑筆寫方仲永的泯沒,此係暗筆;直至讀到第三段的議論,才使潛藏的理念透出,猶如畫龍點睛,使前面敘述的事實完全產生意義。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二十四 答夫秦嘉書 徐 淑

  • 書信相關常識
 

用 意

注    意    事    項

寫信人對

受信人之

稱呼,表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二十三 鴻門宴 司馬遷

  • 史記的寫作特色

  鴻門宴是一場劍拔弩張、驚心動魄的歷史宴會。劉邦攻入秦都咸陽以後,想依約定稱王,手下曹無傷向項羽告密,項羽大怒,想滅掉劉邦。項伯夜告張良,劉邦接見項伯,並請項伯轉告項羽,表白自己絕無野心。次日,劉邦親自到項羽駐軍所在的鴻門謝罪,於是一場鬥智角力、扭轉歷史的宴會便展開了。鴻門宴上,劉邦謝罪,范增舉玦,項莊舞劍,樊噲闖宴等情節,將劉、項雙方明爭暗鬥的局面寫得活靈活現。欣賞本文可從下面幾點著手:

人物刻劃,

細膩入微

(人物形象鮮明,有聲有色,都具有典型意義)

(1)( 項羽 ):天生貴族,目中無人,不容別人跟他對抗。所以劉邦「距關」,他暴跳如雷,決定進擊。可是聽了劉邦的恭維與道歉後,他立即軟化,居然主動將曹無傷告密的事說出。范增示意其殺劉邦,他視而不見。他還束縛於禮教,因親戚之誼,使他不僅沒有處分私通敵方的項伯,反而聽信其「今人有大功而擊之,不義也,不如因善遇之」的說詞,並按此行事。是「義」字制約了他,使他不願在宴會上暗算敵手。

(2)( 劉邦 ):本是「貪於財貨,好美姬」,入咸陽以後,卻一變而為「財物無所取,婦女無所幸」。這並非本性改變,而是爭奪天下、收服民心所施展的權謀。但是,他過早想「王關中」的行動激起項羽的憤怒。面對覆滅的深淵,他不免驚慌失措;但一經張良「請往謂項伯,言『沛公不敢背項王』也」的點化,他霎時醒悟,頃刻之間就粉墨登場,充分表現他的權變和機智。他到鴻門向項羽謝罪,謙虛得體,充分表現他能委曲求全的性格。他又聽取謀士張良的意見,知人善任,在劣勢下忍辱負重,化危機為轉機。

(3)( 范增 ):他的深謀遠慮表現在事先定策、席間暗算和事後斷言等方面。他一眼看出劉邦入關以後「財物無所取,婦女無所幸,此其志不在小」,所以竭力慫恿項羽「急擊勿失」。在鴻門宴上,他以玉玦暗示無效,隨即指派項莊「入壽」舞劍,圖謀擊殺劉邦。劉邦脫險後,他深感良機已失,激憤地斷言「奪項王天下者,必沛公也」。他雖有遠見,但是浮躁、心地狹窄,劉邦走脫後,甚至當著項羽和敵方謀士張良的面,發出「豎子!不足與謀」的辱罵。由於心胸狹窄,終於讓劉邦利用反間計,挑起項羽的猜疑,落得憤然出走。

(4)( 張良 ):其才能使劉邦在劣勢時不是等待被殲滅,而能主動求和。由於兵力懸殊,他為劉邦設計漂亮的說詞以安撫項羽。劉邦「距關,毋內諸侯」這樣的大事,竟未和他商量。所以在劉邦驚慌失措,連聲問計的當兒,他卻出其不意地發出「誰為大王為此計者」的反詰。他的兩次提問,明顯包含著勸導劉邦,曉以利害的目的。劉邦默然認錯以後,他便開始為劉邦謀劃對策。他一方面親自跟隨劉邦冒著風險前往鴻門,一方面為防範萬一,率領勇士樊噲等精幹的百餘騎,做了種種臨機應變的準備,終於力挽狂瀾,轉危為安。

(5)( 樊噲 ):當他闖帳,項王「按劍而跽」,氣氛更加緊張,殺機四伏,千鈞一髮。他在項王面前能飲健談的行動,表現他勇猛粗豪的風格,終止項莊舞劍,扭轉宴會氣氛;進而對項羽說的一番話,既為己方辯護,又對敵方指責,緩和劉邦的危急形勢;劉邦離席後,又力促劉邦從大處著眼,抓住時機,不辭而別。由此看出,他既勇猛粗獷,又兼有智謀。

(6)( 項伯 ):謹守「義」,知報「救命之恩」,卻敵我不分,謀慮不周。因他而使項羽錯失最先時機以滅劉邦;又因他使項羽未得在宴會上殺劉邦,等於是楚軍的內奸。

(7)人物映襯:本文寫了四對相應的人物,構成了鮮明的對比(見下列「(二)本文人物對照表」),充分顯現項羽之失敗、劉邦之成功都絕非偶然。此外,還有其他形式的對比映襯,譬如文末寫項羽和范增對張良代獻之禮物有不同態度:項羽欣然收下,置之於座;范增則摔在地上,拔劍撞而破之。一個認為這是劉邦的恭順,正陶醉在虛假的勝利之中;一個認為這是項羽走向失敗的起點。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二十二 勸 學 荀 子

  • 課文深究
  • (一)內容分析

  荀子主張人性本惡,必須用禮義加以矯正,因此特別強調後天的學習。他在性惡篇說:「今人之性惡,必將待師法然後正,得禮義然後治。」〈勸學〉篇正是他教育思想的主要理論。

一~四段

闡明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及環境對於學習的影響。文章首句開門見山,揭示全篇中心論點-學不可以已。接著連用青勝於藍、冰寒於水、輮木為輪、木受繩則直、金就礪則利、登高而招、順風而呼、假輿馬舟檝之利等譬喻,強調後天學習及善假於學的重要。三、四段亦運用大量譬喻,說明環境影響人的學習,所以要「居必擇鄉,遊必就士」。而且為避免言招禍、行招辱,自我的學習當謹慎。

五、六段

著重說明學習態度,當以累積、有恆、專一為要件。作者以「積」與「不積」對比設喻,闡論累積知識的重要。並以騏驥、駑馬;朽木、金石;螾、蟹;螣蛇、梧鼠等四組的鮮明對比,論說為學必須有恆而專一,方能有昭昭赫赫的學習功效。

末段

提出具體的學習途徑。在方法上以誦讀經書開始,而以讀禮書結束。學習的目標則初為士人,最終成為聖人。最後揭示「學至乎沒而後止」,正呼應全文重心「學不可以已」。

  • (二)寫作特色

  〈勸學〉為一篇論說文,邏輯十分嚴密,論點鮮明,主題集中,說理透闢。荀子文章長於說理,但不空發議論,善用譬喻和對比,使文章增加形象性。

通篇設喻

本篇的最大特色是通篇設喻。藉大量譬喻以闡述道理,證明論點,不僅將抽象義理化為具象表達,更使文章精警動人。所用的譬喻形式靈活多樣,有不少借喻,更有荀子擅長的博喻,即連續設喻,分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同一事理。如以「質的張弓矢至」、「林木茂斧斤至」、「樹蔭鳥息」、「醯酸蚋聚」等連續四喻,說明言行招致禍辱之理。且文中更運用正反譬喻,強化映襯的修辭效果,如闡釋積學有恆的功效,連用蹞步千里、小流江海、騏驥駑馬、朽木金石等四組譬喻進行對比;論述用心專一的重要,又連用蚯蚓、螃蟹和螣蛇、梧鼠二組譬喻,從正反兩方面顯示。這些靈活多樣的譬喻,配合整齊而又變化的句式,使得文章生動豐碩,錯落有致。

善用對偶和排比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二十一 過秦論 賈誼

  • 課文深究
  • (一)內容分析

  本文雖為史論名作,通篇卻是敘多論少,記敘部分依時順敘,脈絡清楚,層次井然。直至文末方點出文章主旨,歸納詳實,氣勢不凡。文章的前半部分,作者著力渲染秦孝公以來六代的開拓功業,當作者極力把經營百餘年的秦王朝,推向不可一世的巔峰時;忽然筆鋒陡轉,陳涉起義的洪流迅速把秦淹沒。無論從人才、兵器、軍力各方面來看,起義部隊都遠不如九國之師。可是「一夫作難而七廟隳」,這是何等鮮明的對比!從極盛而一統天下到迅速土崩瓦解的歷史教訓,這才是本文的目的:「仁義不施,而攻守之勢異也。」

  • (二)寫作特色

  〈過秦論〉在寫作方法上,有下列幾個特點:

運用反覆的對比反襯以凸顯中心論點

本文就結構布局來說,在於兩兩對比,極其有力。為了凸顯秦國的強大,文章首先渲染東方六國的強大,同時還有許多著名的政治家、外交家、軍事家,為六國出謀劃策、八方聯絡、統兵打仗,然而這樣的勢力在秦國面前竟不堪一擊。秦國的強大已顯現得凜然不可逼視。在寫陳涉的時候,極寫他的平庸微末,但是秦王朝居然竟被這麼一個小人物擊垮了。可見秦朝統治者不知「攻守之勢異也」,暴虐高壓的結果,只有加速走向滅亡。極有力地強調「仁義」的作用。

不僅以道理、邏輯的力量服人,更以氣勢的作用動人

為了呈現文章的氣勢,大量運用排比、對偶,如文中的「席卷天下」、「包舉宇內」、「囊括四海」、「并吞八荒」意思都相同,卻說了四遍;「御宇內」、「亡諸侯」、「制六合」、「鞭笞天下」、「威振四海」意思也類似,卻說了五遍。乍看之下,可能會覺得重複,但若只留下一句,而刪掉其他,其所營造的氣勢與感人效果就大打折扣了。

善於使用大量的鋪排與誇張渲染

如:「於是六國之士,有寧越、徐尚、蘇秦、杜赫之屬為之謀;齊明、周最、陳軫、召滑、樓緩、翟景、蘇厲、樂毅之徒通其意;吳起、孫臏、帶佗、兒良、王廖、田忌、廉頗、趙奢之倫制其兵」,氣勢何其壯觀!「於是從散約解,爭割地而賂秦。秦有餘力而制其敝,追亡逐北,伏尸百萬,流血漂櫓;因利乘便,宰割天下,分裂河山,強國請服,弱國入朝」,精神多麼振奮!整個文章如驚濤飛瀑,一傾而出,不可阻擋。這是戰國的文風,也是西漢初期、中期大散文家們的共同特點。

一系列關聯詞、語氣詞的運用

有蟬聯不絕、周回反覆、一唱三嘆的無窮韻味,這也是構成文章感情氣勢的因素之一。如文中最後一段,前面有七個「也」字句,一氣而下,勢如破竹;而後用「然後」兩字驀地兜住,如橫截奔馬;再用一個「何也」的問句觸發;最後「仁義不施,而攻守之勢異也」的千古結論噴湧而出,不可動搖,不可移易。

 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二十 〈蘭亭集序〉
  • 課文深究

  〈蘭亭集序〉全文分兩大部分。前半部分敘蘭亭宴集情景,乃是實寫。這部分以一「樂」字為基調。

第一段

起筆先敘宴集之時令、地方及事由,筆調從容沉穩。接著寫與會人士。「群賢」二字非浮泛之奉承,是表明諸人與己意氣相投,否則雖有良辰美景亦不足為樂。下面再敘蘭亭地理環境及景物,主體是山水。其山如何?「崇」與「峻」只是本色形容,而「茂林修竹」四字遂賦予山嶺盎然生氣。其水如何?「清」與「激」亦為本色形容,而「映帶左右」四字方使流水神彩飛動。

第二段

再下描述當日天氣。「是日也」三句具承上啟下之功用。就承上而言,山水姿容如此清麗,人們心情如此欣快,均與晴和之天氣相關。就啟下而言,由「天」、「氣」而及於下文之「宇宙」,顯得緊密而自然。最後寫宴集之感受。仰觀宇宙,俯察萬物,是極視覺之娛;竹木蕭蕭,流水潺潺,是盡聽覺之樂。

  這一部分層次清晰,外在的特色則是簡練。內在的特色,還在於其格調之淡雅。三月江南,想那山間水渚,該有多少鮮花吐豔,真是「奼紫嫣紅開遍」!但在此處,得寓作者之目者,唯山、水、林、竹、天、風而已。即使繪竹,亦只言其修而棄其綠;寫水,亦只言其清而棄其碧。一切過於濃厚之色不用,這是色調的淡雅。蘭亭宴集,可謂良辰、美景、賞心、樂事四美齊臻,但作者之喜悅不過分,這是心境的淡雅。晉人對王羲之其人的情性,有「清鑑貴要」之評(世說新語‧賞譽)。文字格調之淡雅,正是作者情性的體現。

  後半部分抒發宴集之後的感觸,是為虛寫。這部分則以一個「悲」字為基調。

第三段

上文方言樂,此處忽言悲,表面看來突兀,實際卻不難理解。蘭亭聚飲,自是樂事,然有聚必有散,世間「沒有不散的筵席」。聚會難而短,分散易而長。這種歡聚難常的感觸已經使人情緒低落;而由聚散再想到人生之短促,死生的懸隔,更令人悲從中來。

  這部分文字的特色,在於作者將其悲傷之思的產生,寫得迴環曲折,感動人心,首先從蘭亭聚會聯想到現今人們彼此相處,時間非常短促。而相處的方式亦不相同:好靜者常在內室清談,好動者喜在山林遨遊。雖然人們情趣不同,相聚方式各異,但都具有共同之處,那就是遇到喜歡的事物就心滿意足,不知老之將至,等到對所遇事物產生厭倦,感情隨事物之變化而變化時,無盡的感慨就產生了。先前喜歡的事物,轉瞬變為陳舊的過去,這已經不能不令人感慨萬分,更何況隨著世界的變化,任何人都難免一死呢!

第四段

接著,作者眼光上移至古昔。他從古人留下的文章看到:古人亦為人生變化而興嘆生悲,這和當今人的情況完全契合無異。既然古今一例為人生無常而興嘆生悲,可見莊周所謂的死生一樣、壽夭等同的說法,乃是虛妄難信之辭。下面,作者又將眼光移至未來。他推想將來之人其情感變化必和古今之人相同;將來之人,亦將面臨今人之文而感傷,如此無情的變遷再次引起作者的悲嘆。至此,其筆勢一收,順勢點明其記錄諸人名爵、詩作,以及作序之旨:既然人生變化如此迅速,此次宴集就應記錄下來,以免湮沒不彰,同時也使將來之人,能夠了解我心中的感觸。這部分文字從蘭亭宴集發端興感,從今人及於古人,再及於後人,最後回到蘭亭宴集而收筆,舒卷自如,辭氣暢達。在深沉的慨嘆之中,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,從而與上文的樂生之旨契合無間了。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十九 病梅館記 龔自珍

課文深究

(一)內容分析

  這是作者返回故里杭州,為新闢梅園命名病梅館而作的散文。從題目看,寫作對象是「梅」,落筆重點在「病」。全文以梅喻人才,借梅議政,獨特的見解使人耳目一新。

段落

內容

喻意

說明梅的產地

「皆產梅」,一「皆」字,既說梅分布之廣,又說梅產地之多,暗喻天下人才不可勝數;江、浙一帶尤為人才濟濟,包含「江山代有才人出」的意蘊。為下文「江、浙之梅皆病」作了鋪墊。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十八 典論論文 曹 丕

課文深究

(一)內容分析

典論論文為中國文學批評之祖,篇幅雖短,但探討範疇甚廣。文分五段,闡述五個觀點:

批評論

作「論文」緣由:

文人錯誤的態度:文人相輕,敝帚自珍;各以所長,相輕所短。

列出「建安七子」之名:當代文學的典範作家。

正確文學批評態度:審己度人

作家論

王粲長於辭賦,徐幹時有氣,然粲之匹也。然於他文,未能稱是。

陳琳、阮瑀之章表書記,今之雋也。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十七 韓非子

文公攻原   韓非子•外儲說•左上

  晉文公攻原,裹十日糧,遂與大夫期十日。至原十日而原不下,擊金而退,罷兵而去。士有從原中出者,曰:「原三日即下矣。」群臣左右諫曰:「夫原之食竭力盡矣,君姑待之。」公曰:「吾與士期十日,不去,是亡吾信也。得原失信,吾不為也。」遂罷兵而去。原人聞,曰:「有君如彼其信也,可無歸乎!」乃降公。衛人聞,曰:「有君如彼其信也,可無從乎!」乃降公。孔子聞而記之曰:「攻原得衛者,信也。」

主旨:守小信即可建大信之原則,國君累積信用,可以建立威望。

 
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十六 燭之武 退秦師

課文深究

(一)內容結構

  從結構上來看,本文由兩部分-敘事及說理組成。敘事部分文筆凝鍊樸實,說理部分與敘事緊密呼應,論點透闢且合情理。作者不炫耀文采辭藻,不發空泛議論,而是從實際出發,舉出人們生活中常見的事,娓娓道出。既有對具體事物的精密分析,又有因小見大的深入發揮;既不落陳腐說教的俗套,又不刻意求奇聳人聽聞。全文說理透闢,合情合理;因近及遠,邏輯嚴密;很能代表方孝孺這位一代醇儒的文風特色。

敘事

:第

鄭君「壯盛」:其容闐然,其色渥然,其氣充然,未嘗有疾也。為「人大笑」鋪墊

發病過程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十五 馮諼客孟嘗君    戰國策

課文深究

(一)內容分析

  本文的最大特點,是通過迂迴曲折、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,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。文章波瀾迭出,姿態橫生,讀來頗有小說意味。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,並不是用單刀直入,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;而是採取欲揚先抑、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,有意蓄勢然後躍出。

寄食門下,欲有所為

馮諼一出場,怪異的言行在眾多食客中別具一格。大凡食客投靠貴族門下,每每搖舌鼓唇,逞強顯能,以博得厚遇重用。而「貧乏不能自存」的馮諼,卻「無好」、「無能」。出人意料的是,這個既無好又無能的食客,並不因孟嘗君「笑而收之」就心滿意足,竟連續三次彈鋏而歌,揚言要離去,索求優厚的生活待遇,直到孟嘗君滿足他的全部要求方才作罷。作者交替描寫馮諼的抱怨、左右的反應和孟嘗君的態度,使馮諼的得寸進尺顯得尤為凸出。左右的反應從輕視到嘲笑到厭惡,從側面反襯出馮諼的索求無度、我行我素。彈鋏作歌的描寫,生動傳神,隱隱透露出馮諼異於常客的奇氣。





營造三窟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十四 項脊軒志 歸有光

年齡別稱

稱 呼

年 齡

說 明

期歲、周晬、抓周

1

小孩滿一周歲。

初覆額

3、4歲

 

垂髫

5、6歲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十三 出師表 諸葛亮

寫作技巧

〈出師表〉乃千古傳頌之文章,寫作手法有如下特點:

1.結構嚴謹,層次分明

本篇一開頭便指出:蜀漢目前的形勢是要險中求存,危中求穩,所以希望後主廣開言路,激勵士氣,同時要施法公正,賞罰分明,臣子才會為國效命;接著向後主推薦宮中營中可任用的人材,希望後主能信任他們,重用他們,則興復漢室的任務,指日可待。然後表白自己盡忠先帝和後主的心跡,強調君臣一體,各方面人士緊密合作是當前急務,如此北伐才能成功,興復漢室才有希望。

2.發自肺腑,感人心脾

情真意切,發自肺腑,是本文另一特點。由於諸葛亮與後主的關係特別密切:既是君臣,也是父執與子姪;而且劉備在白帝城臨終托孤時曾對諸葛亮說過:「如果後主成材的話,便輔助他,否則諸葛亮可廢黜他,自己做蜀漢之主。」雖然諸葛亮一再表明忠於劉氏政權的心跡,但在後主心裡,可能存有芥蒂,諸葛亮也認識到這點,故處處提到因感激先帝知遇之恩,而希望對後主有所報答。

3.措辭婉轉,不卑不亢

由於諸葛亮具有臣子和長輩的雙重身分,所以措辭婉轉,不卑不亢,在〈出師表〉中,諸葛亮既有勸導,也有告誡,但語氣都十分婉轉。如最後一段說到臣子各有職守,暗示君主亦不例外,所以告誡後主:「陛下亦宜自課,以諮諏善道,察納雅言,深追先帝遺詔。」含蓄地指出後主平時沒有遵守先帝遺訓,也不懂得為自己打算。用心之良苦,於此可見一斑。

4.正反對比,說理透闢:

(1)作者進諫後主,善用正反面事例,對比說明,最著名的有

三 宜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十二 上樞密韓太尉書    蘇 轍

課文深究

(一)內容與技巧深究

性質

下對上求見(干謁)的書信

文學主張

文者氣之所形,然文不可以學而能,氣可以養而致

構思章法

意在此,言在彼(本意求見太尉,謂「意在此」;通篇以養氣益文為議論,隱藏「干謁」目的,即「言在彼」)

寫作

策略

‧未見→想見→求見,步步推進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十一 醉翁亭記     歐陽脩

課文深究

(一)本文介紹醉翁亭的位置時,採用「( 剝筍法 )」層層遞進來介紹醉翁亭的位置。

‧依文章提及的景點依序排列為:
環滁皆山→( 西南諸峰 )→琅琊山→( 讓泉 )→( 醉翁亭 )

(二)本文在運用虛字上連用了二十一個「也」字和二十五個「而」字,在文章中形成不同的作用和特色。

‧「也」字結尾屬解釋句、判斷句,連用後讀來如押韻的詩,每出現一個「也」字就是一層意思,使得層次十分清晰。「而」字則作為句子之間的連接,使文氣舒緩從容,充分表現出作者的悠閒自適。而且「也」和「而」的反覆運用,使文章形成一種( 迴環往復 )的韻律,讀來鏗鏘有聲,富有節奏感。

(三)本文所提及的各種「樂」事,最主要有三種層次及內涵。

1.( 山水 )之樂:言滁州山林之美。

2.( 宴飲 )之樂:言滁人遊山的閒逸歡樂,及太守與民同宴酣之樂。

3.( 與民同樂 ):因政治清明,而「民生樂利」,方能使執政者「與民同樂」,是士人立志求學用於世的最高境界之樂。正與孟子「憂以天下,樂以天下」(見十一、延伸學習)及范仲淹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」之說相呼應。

(四)本文最後一段寫太守盡興醉歸,賓客宴罷而歸的情景,此段表現了三種快樂層次,內涵的表現分別如下: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十 左忠毅公逸事

課文深究

(一)方苞的文章以「雅潔」著稱,句中往往帶有特殊意涵。以本文為例,文中的舉止動作其欲表達的動機與心態如下:

舉止動作

動機或心態

即解貂覆生,為掩戶

左光斗愛惜人才

 

及試,吏呼名,至史公,公瞿然注視  左光斗對史可法名字印象深刻,故仔細端詳
呈卷,即面署第一表現左光斗為國舉才之熱切  
史可法心中關切至極,而「窺」字又代表了史可法心中惶恐不安 史朝夕窺獄門外
 微指左公處 「微指」代表禁卒心中畏懼
 每寒夜起立,振衣裳,甲上冰霜迸落,鏗然有聲  說明史可法受左公感召,與將士同甘苦,忠勤為國
 往來桐城,必躬造左公第,候太公太母起居,拜夫人於堂上  說明史可法視師如父,重視師門情誼而移愛其家人

(二)本文寫作技巧如下:

1.筆墨經濟畫形象

‧這篇散文著力塑造了左光斗這一動人的形象,作者沒有對這一形象精繪細描,而是用簡潔的筆墨勾勒其形象外貌。要言不煩寫性格。

  • 左光斗的精神、性格是多方面的,但作者不是全面地塑造人物,而是以散文的筆調記述「逸事」,因而,他也就只需突出一兩點,無須面面俱到。
  • 2.細節點染,傳其精神

方苞為了刻劃左光斗的形象,還善於運用細節點染的筆法,展示人物的性格風貌。圍繞「才」,展現了三個方面的內容:惜才、選才、譽才。這三個方面的內容由於注重細節描寫,因而顯得分外顯明突出。

3.「以賓顯主」:側面烘托,添其光彩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九 訓儉示康 司馬光

課文深究

  • (一)文中事例分析

因儉

立名者

1.春秋( 正考父 ):饘粥以餬口,其後有達人。

2.春秋( 季文子 ):妾不衣帛,馬不食粟,君子以為忠。

3.北宋( 李文靖 ):治居第,廳事前僅容旋馬。

4.北宋( 魯宗道 ):家無器皿、果、肴款客。

5.北宋( 張文節 ):自奉儉約。

以侈

敗身者

1.春秋( 管 仲 ):鏤簋朱紘,山楶藻梲,孔子鄙其小器。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八 岳陽樓記 范仲淹

課文深究

  • (一)關於岳陽樓的種種

〈岳陽樓記〉文體

記敘文( 雜記類 )之臺閣名勝記

〈岳陽樓記〉寫作手法

熔( 記事 )、( 寫景 )、( 抒情 )、( 議論 )四者於一爐

岳陽樓在現今哪裡?

湖南省岳陽市

最早興建是何人為何事而興建?

三國時( 魯肅 )為訓練水軍築的閱兵臺

後又經哪些人修建?

宋( 滕子京 )貶岳州知州後,於慶曆五年重修此樓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七 師說 韓愈

課文深究

(一)鑑賞

論點精闢

本文提出「古之學者必有師」、「無貴無賤、無長無少,道之所存,師之所存也」、「弟子不必不如師,師不必賢於弟子。聞道有先後,術業有專攻」等觀念,對當時只務鑽營、不學無術的士大夫來說,就像暮鼓晨鐘一般,讓人警省。

寫作手法

正反兼顧,面面俱到

1.( 正面立論 ):首段提到人既然不能沒有疑惑,就必須從師學習;次段指出「道之所存,師之所存也」;第六段以孔子為例,說明「聖人無常師」的道理;七段嘉許李蟠能行古道;以上都是從正面立論。

2.( 反面批駁 ):第三段說明「師道之不傳也久矣」;第四段批評當時士大夫雖知為童子擇師,本身卻不從師;第五段斥責士大夫之族恥於相師,智慧反而不如人;均從反面批駁。

以( 對比 )法凸顯主題

‧第三段以古之聖人從師,故聖益聖,與今之眾人恥學於師,故愚益愚對比;第四段以世人知為童子擇師,與本身恥學於師對比;第五段以巫、醫、樂師、百工不恥相師,與士大夫之族不肯從師對比,最後以李蟠的不拘時俗,勇於問學作結,使主題更加凸顯,意旨更為鮮明。

寫作手法

邱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 2